3歲寶寶叛逆期如何度過
有朋友問我:“我家寶寶2歲了,別人家孩子好像一下子乖了很多,脾氣也越來越大。他總喜歡跟我唱反調,比如,鬧著要玩具,不給他買,不給他吃,就在那鬧。如果你說給他吃,他就是要。”
這種熊孩子就是油鹽不進,我行我素的,你不讓他吃什么,他就偏要吃什么,別小看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家長為此煩惱不已,孩子一回家就進房間關起門,或者是進屋就關上門,不想和家長交流,家長想出各種辦法,可是都沒有用,因為家長的“錯誤”,讓孩子破罐子破摔。
但是孩子也不是沒有辦法,當你嘮叨的時候,他對你來說完全沒有一點好處。家長講道理的時候,孩子也只是想聽進去,因為他感受到了不被理解。
舉個例子,家長說:“我說了,現在不想吃。”
家長態度不好,就不能給孩子講道理嗎?
只能說不聽而已。
這時候我們要解決的不是孩子不懂事,或者不想遵守約定,而是解決辦法。
如果我們說:“這次考試沒考好,你心里一定很難過。”
孩子有情緒了,家長要陪伴,跟他講道理。
但是,講道理就是大人講道理,孩子不聽,是我們沒有共情能力。
共情,是人和人之間溝通的基礎。
但是,很多家長會說,道理道理都懂,就是不懂啊!
其實,家長在講道理時,也要讀懂孩子的心。
在讀繪本《小不愿》時,我非常喜歡讀這套繪本,里面有一個很有趣的情節:小女孩對大衛和杰作了一個心理游戲。
大衛對大衛說:“大衛,你不要擔心我!你能想象一下,我們是不是需要這樣做嗎?如果你一直這樣,我們還有什么好擔心的呢?”
大衛想了想說:“那你還要不要告訴我,你的身體呢?我要不要對它負責?”
小女孩還是不愿意說話,我又問:“那你的身體呢?你的身體是不是也需要保護呢?”
小女孩說:“我的身體是不是也需要保護呢?”
我也在想,在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因為他發現大衛的身體哪里有創傷,他只是想保護她。于是,他用毛巾蓋住她的身體,然后對她說:“請你把手放在我的手心,我需要對你說………………”
最后,小女孩通過用手指向大衛說:“請你把手放在我的膝蓋上!”
大衛也給了一個理由,她說:“是我的手臂受傷了,所以我不敢………………”
這個故事里,就是關于邊界感,我有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就是邊界感,我覺得我是有權利,我覺得我是有能力的。
這個小朋友就在邊界感的指導下變得非常懂事,他會很自然地把別人的評價與我的評價結合起來。他更加熱愛生活,所以他的這個認知也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可。
同時也希望我們家長能給孩子更多的寬容,可以讓孩子去體驗生活,讓孩子去感受,他的價值感得到了滿足,就會變得更加開朗,更加積極。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