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點
青春期是一個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心理學的解釋是這樣的: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童年那樣無憂無慮,他們有了屬于自己的想法,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他們還沒來得及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便開始煩惱、不安,常常會發脾氣、反抗等。
即便是內心對于這種變化的認識還不成熟,他們依然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重視。
這時候的孩子對于父母的話不再是那么深信不疑,所以這也使得他們和父母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最嚴重的時候甚至是會爭吵不斷。
但是,如果父母不能夠理解這些,就會和孩子發生爭吵,使得父母的教育、影響孩子的情緒不斷受到干擾。
所以,教育孩子要想辦法保持與時俱進,并且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此時此刻,作為父母,需要思考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一位母親這樣說:
“以前經常在我女兒面前吵架,因為孩子們長得很小,所以一直吵架,但是一直沒有因為吵架而停下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了這件事,才知道我的教育有多大的問題。”
我們發現,經常吵架的父母,往往都是看重自己的工作,所以很難和孩子好好溝通,很少在精神上給予孩子鼓勵。在親子溝通方面,很多家長缺乏的是耐心,用“大吼大叫”來教育孩子。
還有一位家長說:
“我很后悔,小時候給孩子報了很多補習班,孩子壓力很大,現在跟孩子的關系卻越來越差,他不想跟我說話,我該怎么辦?”
那么,家長該如何避免自己因為自己的壞情緒,給孩子造成了傷害呢?
01 構建“聽話”的家庭,孩子才愿意和家長溝通
這位家長的困惑,可能是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漸漸長大之后,便開始變得“不聽話”,就像我上面的這位家長一樣。
為什么不想讓孩子去當自己的“乖孩子”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不聽話”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種原因所致:
01
家長專制思想的影響
專制思想在中國家庭中的普遍存在,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過于專制,他們總是對子女說“不”,對子女的要求一律采取命令式、控制型、說教式。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們沒有達到平等的交流。
02
社會因素
在孩子漸漸長大成人之后,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媒體、報紙、書籍等,像好萊塢明星、明星等,這些社會上的正面與負面的社會現象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03
自身因素
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本身就像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延伸,而學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們的知識面更寬,見識更廣,會在同伴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標準”,孩子的三觀和行為規范,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正如美國的哲學家霍爾巴赫所說:
“在人類社會中最完備的是:情感教育,是人類社會化教育的基礎和根本。
情感教育貫穿著人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權利應該由自己承擔,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從而悅納自己,做出正確的行為。
2.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兒童行為研究表明,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長大后會缺乏安全感,性格上會更加膽小怯懦,嚴重的甚至有自殘行為。
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容易被人嫌棄,即使不想傷害別人,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心理上很容易受挫,容易形成孤僻、逆反心理,缺乏自信。
3. 缺乏溝通技巧
由于孩子學習基礎薄弱,做作業的時候心不在焉,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們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成績也會受到影響,對學習也缺乏信心。
總而言之,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找準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并對癥下藥。
那么,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
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1. 孩子的逆反心理,對于家長和老師所造成的壓力,是非常明顯的。
來自家長和老師的壓力,對于思想不夠成熟的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大的壓力。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調節,就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叛逆現象,對于孩子來說,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2. 家長的“控制”,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已經上初中了,處于叛逆期,家長的“控制”已經不再起作用,只會讓孩子喪失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如果想讓孩子在初中階段更好地學習,就需要和孩子一起進行“對接”,學會“對接”。這樣做就是重新建立和孩子之間的聯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
3. 家長要轉變觀念
初中階段,正是孩子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一定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回歸到鼓勵和表揚的基礎上來,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