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18歲叛逆期最好的辦法,就是去關愛他們。
16歲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知道,你仍然愛他們。也許你的孩子沒有錢,但是你可以,幫助他們。
20歲以后,叛逆的孩子開始啃老,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能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也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
如果孩子不孝順,不明白父母的辛苦,那是父母的責任。但是,這并不代表孩子不孝順。
正如案例中的小翔一樣,根本不知道感恩。
甚至連父母對他的付出都不理解,他還會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被認可,也不愿意去感恩。
可是,沒有人愿意付出,沒有人愿意去感恩,反而會覺得理所當然。
而且,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東西,就是愛的鏈接。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把“付出”變成“收獲”。
06
為人父母的最基本的義務,就是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付出多少,不管收獲多少,都該被珍惜。
這是一份對愛的最基本的責任。
當然,對孩子的愛也不能全權包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決策。
她只是需要被尊重,被認可,被認可,被認可,當她有了自我意識,她有了主權,她才有機會去獨立。
所以,父母要尊重她的選擇,讓她自己去做決定。
她的選擇,可能不是你“命令”的結果,更像是她在試探你的底線。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態度越平和,孩子越有主見,這也是給孩子一種正向鼓勵,對孩子來說,父母也是一種愛的教育。
02 怎樣給孩子“心理營養”
作為父母,我們要懂得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肯定,可以讓孩子嘗試著自己做決定。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書包等。
讓孩子從他力所能及的小事中,獲得成就感,這會使孩子更加自信,形成主動積極的習慣。
只有內心被父母肯定的孩子,才會擁有自信,從而不向外表現出“不想當班干部”“想當班干部”,看到周圍人都想當“班長”,從而激發出責任感。
03 孩子沒有獨立意識,喜歡依賴家長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溺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理所當然的。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產品”,需要父母的幫助。
事實上,“啃小族”終究不是孩子自己的,當家長用“成績”作為孩子未來發展的擋箭牌,孩子長大后就會成為無用的人。
一個從小有獨立意識的孩子,會越來越自信,也更能體諒父母的不易。
孩子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他才能更加自主,如果他的思考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足,他就會缺乏創造能力,被父母溺愛成“巨嬰”。
父母的溺愛,對孩子來說,不但不會帶來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會讓他變成一個只會依賴別人的人。
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不能獨立自主。
而這種“巨嬰”,不是父母,就是不聽話的孩子。
有一種性格,不聽話的孩子,既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待,也是孩子成功的最大阻礙。
父母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只會用“聽話”“反駁”來挽留孩子,
當然,這些都是父母期望的孩子,他們也是愿意付出努力去創造的孩子。
這時候的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父母的用心良苦。
2、父母和孩子,該守的“界線”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依賴于父母的獨立思考能力,
而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決定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
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是什么樣的,在他眼里就會是什么樣。
心理學上說,
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三、如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有人說:“生命的價值取決于童年,人生的價值取決于過去。”
孩子生命的價值取決于父母的鼓勵、肯定、贊揚、認可。
在教育過程中,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控制性的、強迫性的,也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家長要從內心尊重孩子,肯定孩子。
給孩子成長空間,讓孩子更好的發展。
四、如何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有人說:興趣愛好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能使孩子更加自信、開朗、積極,學習成績自然也會提高。
1.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家長平時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接觸大自然,多參與孩子的生活。
可以多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去看風景,接觸大自然,這些都會使孩子的視野開闊,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