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怎么處理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處理
▼
小洪在課程中提到了他們家的三個孩子。大的11歲,小的大約七八歲,現在讀初中了,最近的班里有個女孩總是在搗蛋,無論你怎么說,還是軟硬不吃。
老師的回答都很奇怪,他們就沒有再接著,而是在那本小說《The right kids》里,寫下了他們自己的故事:
“我也是那個年紀的孩子,但是他現在這么做,只是因為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個故事發生在每天放學后的一個晚上。
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在那本小說里問她:“今天的作業是什么?”
她說:“作業沒有啊,我先寫了。”
我想了想,便說:“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好笑,你先不寫我這個小調皮,而是寫在你的小腦袋上。”
她用充滿活力的語氣說:“有的,小調皮。”
我知道她在用“小調皮”向我宣戰。
但是,我應該也只能站在她的角度來和她溝通了。
我說:“你的意思是一樣的,寫作業你也不想寫。”
孩子說:“就那樣。”
我知道我的真實目的,不過是讓她認清形勢,讓她明白為什么要認真。
我說:“作業就是你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完成了就可以玩。”
孩子同意了,周一到周五完成,周六也可以玩,完成了就可以玩。
星期六可以玩,星期六和星期天可以玩,或者是周末的時候,平時寫作業、看電視、刷手機、看書、做家務等等也是要按時完成的。
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玩耍是自己應該做的,是屬于他的事情,孩子有了自己的事情,那才是他自己應該做的。
孩子的時間觀念也要從小培養,他能夠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也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更加珍惜父母對他的關愛,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
3、培養孩子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的興趣,往往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
在暑假期間,可以讓孩子學習下棋,畫畫,打球,等等,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面前進行展現,并且去鼓勵孩子,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父母的影響是孩子的一種力量。
有句話說的很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比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如果父母只知道賺錢,不去管教孩子,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孤僻,不愿意和別人交流,溝通交流能力也會變差,嚴重的甚至還會患上抑郁癥。
更讓人嘆息的是,這種做法雖然對孩子的將來有用,但是對父母的家庭教育卻是一種大坑。孩子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父母就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這個環境中健康成長。
◆◆ ◆
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前段時間,演員馬伊納曾分享過一件小事。
她參加了一場兒子們出去玩的活動,當孩子們坐到一半時,她就陪著孩子們在樹下搭建臺階,等著孩子們下去。
可是孩子們下意識還在搭建臺階時,
她就直接把手機從孩子手里搶過來,扔給了孩子。
等到孩子們玩得差不多的時候,她又把手機還給了孩子。
這下子媽媽徹底驚呆了,原來玩手機的孩子們,連吃飯的時候都在玩手機。
家長一味的指責孩子,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否定。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心理暗示”,它的大意就是:
“心里話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
很多時候,我們的指責,只會增加孩子的無助感,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價值,甚至絕望。
02
父母話里的好,孩子就會對自己說“我做不到”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想要輟學,而是他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后才意識到了自己沒有任何優點,長時間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對待自己。
而我們往往就是因為對一件事的錯誤認知,導致了我們的焦慮情緒。
當我們把這種焦慮情緒通過語言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就很容易讓孩子對自我否定產生懷疑,并且用自責或者是自我否定來表現自己不好的一面。
而孩子在長期被否定后,就會自我懷疑,在面對挑戰時產生畏難情緒。
就像我之前舉的例子,當孩子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時,媽媽可能會以武力或者是冷落孩子,來逼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命令。
但是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就會忽略掉一些孩子因為被父母的否定而產生的內心傷害。
那他們對自己的否定會積攢到很多負面的情緒,而被父母否定的情緒,又會在日積攢到一定程度之后,將情緒帶入到對生活的“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