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孩子叛逆期厲害,怎么辦?
這個時期的孩子,幾乎沒有自主能力,
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完全依賴于父母,
這個時期的孩子,
已經初步建立了一種心理社會價值觀,
他們認定,父母是為自己好。
如果此時父母再教育他,他會覺得是父母在逼迫他,于是,叛逆就產生了。
2、反抗期的到來
從孩子3歲開始,
他們就會通過反抗父母,表現出一系列的行動。
有時候,父母會發現自己的權威感被削弱了,孩子因為不想服從而做出反抗。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一段反抗期。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反抗行為時,父母要首先理解孩子的表現,對孩子表現出反抗行為的原因進行心理分析。
比如,父母可以把孩子叛逆的行為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1種:因為反抗期在發生,而父母沒有在意。
第2種:孩子的自我意識出現,想要證明自己,追求獨立。
第3種:孩子脾氣暴躁,具有攻擊性。
第4種:孩子的對立違抗。
在第1種情況中,孩子會抵抗父母,認為父母不理解他。
第5種情況中,孩子會離家出走,嚴重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發生沖突。
第6種:孩子有話,卻一直憋在心里,越是不愿意和父母說,越不想和父母分享,越不想和父母交流。
第7種:孩子和父母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即使父母說的話是對的,但孩子也不一定接受,甚至會反感,甚至頂撞父母。
第8種:孩子的抗拒,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比如,孩子因為要洗菜,不想讓孩子亂花錢,就會對孩子說:""你這么大了,還洗菜的時間,一點都不長,長大了可怎么辦"","你必須洗菜才能洗菜,我們給你五分鐘。"
這種方式,雖然能夠讓孩子停止玩耍,但對于孩子來說,他內心的厭惡感很明顯,而孩子也覺得這種"五分鐘"的指令是有威脅性的,沒有任何緩沖的作用。
第三種:孩子的排斥,和父母對著干
孩子不愿意聽父母的話,在說出真相之后,父母就會指責孩子,因為父母很討厭孩子的這種行為。
有時候孩子可能也不愿意聽父母的話,比如孩子就想要一個玩具,父母認為這樣不方便,于是硬著頭皮將要買的玩具給孩子。
其實孩子只是希望能夠在自己的行為中找到一些平衡,從而能夠讓自己不那么懼怕對于生活的各種困難。
如果孩子不愿意聽從父母的指令,因為有些事情是父母無法控制的,如果不能夠將這些困難合理化,那么孩子就會慢慢地養成習慣。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尋找。
3、喜歡炫耀,不尊重孩子
有些家長喜歡炫耀自己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長得好看,那么孩子也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得帥炫。這樣的話,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攀比心理。
而且一旦攀比心理沒有建立起來,就會變成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別人。
因為沒有了這種心理,孩子就會自卑,即使以后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他也會更加的懼怕父母,甚至是仇視父母。
那么當孩子受到別人的炫耀心里作祟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的不自信,沒有勇氣去做任何事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結局是孩子會變得自暴自棄,甚至是有可能會破罐子破摔,變得更加的不自信。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呢?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孩子做錯事就進行批評,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父母認可,失去了自信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不管自己做的對與錯,都可以得到父母的認可,而且父母也會給自己足夠的肯定。
這樣一來,孩子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更加的有信心,就算是犯錯誤了,也會從中吸取教訓斥。
其次,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給孩子鼓勵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誤,都會第一時間去指責孩子,甚至還會打罵孩子。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敢勇于探索,也不敢嘗試新鮮事物,
慢慢的長大了之后,孩子的性格就會越來越差,長大之后可能會導致自卑,內向,孤僻等等。
如果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夠多給予孩子鼓勵,孩子就會越來越優秀,
不會辜負家長的良苦用心,所以家長一定要多鼓勵孩子,這樣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結語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的事情,但是父母一定要正確的引導孩子,這樣才能讓他們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