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浙江經驗的思考(鄉村振興的浙江實踐)
這兩年,全國各地來浙江考察鄉村振興的代表團絡繹不絕,鄉立方團隊接待了不少考察團。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從農村電商到美麗鄉村,再到鄉村振興,浙江的實踐一直“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成為涉農領域的優等生和學習標兵。
尤其是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將浙江作為共同富裕先行先試區之后,浙江的“一舉一動”更是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
但私底下,卻有不少人“不以為然”。
有位來自東北的朋友就這樣評價:“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興旺,但浙江的產業支撐力量很單薄。大多數依賴于美麗鄉村建設,靠文旅板塊來彌補。我們那邊缺的是人,旅游搞不起來,但我們的鄉村產業基礎要遠遠強過浙江。”
同樣對“浙江經驗”和“浙江樣板”有不同看法的,也有來自南方的幾位朋友。他們對我說:“浙江人會干,但更會說,不像我們那邊,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看來,‘浙江聲音’是鄉村振興浙江經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
當然,這般質疑的聲量可以忽略不計,因為絕大多數前來浙江考察的人都是“滿載而歸”。他們通過對下姜村、千鶴村等考察,走訪稻香小鎮、未來大地,參觀安吉、麗水等地的樣板項目,深層次學習了浙江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實地感悟“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資本、農民變股東)給鄉村帶來的變化,面對面交流了鄉村振興工作的難點與重點。
也正是因為如此,來自湖北、貴州、廣東、江西等地的考察團回去了,都有過不少“向浙江學什么”的總結匯報。
下姜村
大同稻香小鎮
千鶴村
在鄉村振興領域,浙江領先于全國,特別是農村農業部與浙江省聯合發布的十個典型模式,為全國各地探索鄉村振興工作起著了典型示范作用。
這十大模式分別是:空間集聚、綠色崛起、產村融合、品牌引領、數字賦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能人帶動、片區聯動、四治融合。基于浙江各地的生態資源、特色產業、閑置農房、民俗文化等不同類型的鄉村資源,打造出優勢產業,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精準破題。
“通過對比,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優勢要素是什么。浙江能做成的,我們也一定能。”來自山西的領導在考察座談時如此說。
“我們更看重的是浙江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創新能力。”從蕭山未來大地出來,廣東省某縣領導提出了看法,“浙江未來鄉村的構想很吸引人,包括未來鄉村示范帶的做法很值得借鑒。”
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基礎上,浙江正在推出一個更宏大的“未來鄉村”計劃,并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抓手”,到2025年,全省建設1000個以上未來鄉村。
所謂未來鄉村,浙江的思路,是一統三化九場景。一統,是指黨建統領;三化是指人本化、數字化和生態化;九場景:未來產業、未來風貌、未來文化、未來鄰里、未來健康、未來低碳、未來交通、未來智慧、未來治理。
具體說來,浙江的鄉村振興以黨建引領,以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為建設主體,以造場景、造鄰里、造產業為建設途徑,以有人來、有活干、有錢賺為建設定位,以鄉土味、鄉親味、鄉愁味為建設特色,本著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的原則,集成“美麗鄉村+數字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善治鄉村”建設,促進主導產業興旺發達、主體風貌美麗宜居、主題文化繁榮興盛。
求是《小康》雜志副社長賴惠能長年研究、關注浙江的鄉村振興工作,他親自主持的“解碼浙江”,已經成為解讀浙江經濟的重要輿論陣地。
在與鄉立方高層座談時,賴惠能提出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鄉村振興學浙江,究竟學什么呢?是模式解剖然后復制嗎?是政策研究然后照搬嗎?中國這么大,省情大不同,鄉村振興應該是因地制宜,百花齊放才對。所以,到浙江學習鄉村振興,應該學習本質,學習浙江經驗的精髓。”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浙江鄉村振興的關鍵經驗,就是‘政府有為、市場有效’,而這正是我認為全國各地到浙江來考察學習最本質的內容。具體來說,政府尤其是縣市區的主官們做什么、怎么做,浙江很多市縣區領導帶了一個好榜樣。同時,一切要圍繞著市場經濟的規律來辦事,不越界,讓市場機制配置生產要素,而不是瞎指揮。”
賴惠能解釋說。
求是《小康》雜志社副社長賴惠能
一句“政府有為、市場有效”,賴惠能的“解碼”,解開了很多困惑。這些年鄉立方團隊走南闖北,與全國各地鄉村沒少打交道,也經常感慨于同樣的國家戰略在各地截然不同的落地效果。往北走,實施效果僵化、效率低下,“不作為”現象很突出,市場機制發育得也不成熟。往南走,大家普遍“迷信”于“市場化”,遵循“無為而治”,在當前“共同富裕”的大命題前,找不到有效施政的突破口。恰恰是在浙江,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縣市區的一把手,很擅長于目標體系的制定、政策要素的配給以及考核體系的落實。需要政府出手的,毫不含糊。
“浙江的今天,就是全國各地的明天”。我們樂見的,是鄉村振興的浙江核心經驗,能成為全國各地的基本方法論。至于所謂的“模式”,那應該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需要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