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如何解決(孩子的叛逆如何解決最有效)
寶貝,我們來搭積木吧!“不”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寶貝,我們該吃飯了。 “不”
寶貝,我們穿衣服出去玩兒了。“不”
……
兩歲左右孩子的家長可能會困惑寶寶怎么總是跟自己對著干,讓他吃飯,他說不吃;讓他喝水,他說不喝;讓他上床睡覺,他說不睡……
總之,家長越是讓干什么,小朋友就越是拒絕。
孩子為什么會突然開始變得這么不配合了?其實并不是孩子變得“不乖”了,這些都是孩子在“叛逆期”的一些正常表現。
小朋友的第一次叛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
一般會從2-3歲開始,孩子的叛逆期分為三個階段:
寶寶叛逆期(2-3歲)
兒童叛逆期(7-9歲)
青春叛逆期(12-18歲)
2歲左右的寶寶從嬰兒期過渡到幼兒期,也正式進入叛逆期。
孩子為什么會叛逆?叛逆的時候會有哪些表現呢?
寶寶的叛逆期不僅僅會通過語言表達,還會通過肢體動作和表情來表達。
有的寶貝會一邊搖頭,一邊說不;有的寶貝會大喊著“不要不要”然后跑的遠遠的;有的寶寶會嚎啕大哭;有的寶寶會在地上打滾兒……
總之,使盡渾身解數表達自己的拒絕,試圖通過此類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是因為孩子擁有了自我意識,希望能通過表達不同的意見來證明我可以不受你的掌控。
?
處在兒童叛逆期的孩子,在看待事情的時候,會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希望能夠自己做主。
如果在同一件事情上,父母的看法或決定跟自己的決定有分歧,小朋友往往會比較堅持自己的想法,堅定的想要嘗試,也就是所謂的“不服管”。
再或者如果父母方比較強勢,小朋友也會采取迂回戰術,表面上應承的很好,背地里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這是因為孩子有了明確的辨別能力,擁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做主。
?
而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已經初具雛形,也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階段。
這時候的叛逆就不是簡單的搖頭說不要了,而是會用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期
?
當2歲多的孩子出現叛逆的表現時,作為家長,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氣憤的,而應該為小朋友感到開心。
這表示他開始關注自己了,把自己跟母體進行分割,標志著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
而我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成長為自己,不是誰的影子,也不是誰的復制品,只是他自己,真實的自己。
?
對于六歲之前的孩子,一般給孩子設置兩個選項,要么選A要么選B。
比如在面對穿衣問題時,我們可以提前準備兩套衣服,問小朋友,你是選擇左手這一件A還是選擇右手這一件B。
而不是跟小朋友說,我們起床穿衣服好不好,因為他很有可能會說不好,這樣就會在穿不穿衣服這件事情上溝通很久。
六歲之后的孩子,我們可以多給孩子幾個備選的選項,并將每一個選項代表的含義跟小朋友說清楚,讓小朋友自己去權衡利弊,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
一旦小朋友做出選擇后,就要堅定地執行,承受自己選擇帶來的結果。
對于叛逆階段的孩子,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小朋友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獨立、上進、自信、寬容、感恩、富有競爭力……
父母要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孩子拒絕了自己的安排就火冒三丈,要接納孩子的拒絕,允許小朋友有說不的權利。
當小朋友開始拒絕你的時候,表示孩子長大了,需要給孩子更多選擇的權利,同時,是時候幫助孩子建立規則了。
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請小朋友一起參加,讓小朋友有參與感,而不是命令式的只是家長說了算,多跟小朋友溝通和探討。
而且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就算是爸爸媽媽,如果違反了規則,也同樣要承擔后果。
規則是給大家定的,而非只是為了約束孩子自己,比如,如果不想讓孩子玩手機,家長也要做到回家之后除特殊情況外,不能玩手機。
當孩子用哭鬧或其它方式試圖打破規則的時候,父母態度一定要堅決,而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輕易破壞規則。
?
同時,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從解決問題變成發泄情緒。
?
叛逆期對于小朋友來講,不是壞事,而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也是我們跟孩子進行更深入的親子溝通的契機,更是我們建立更深層親子關系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