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因為什么(孩子為什么會叛逆是誰的錯)
最近幾年,經常跟一些家長朋友交流,我發現,對孩子的教育,好大一部分家長,都是煩惱、焦慮、無奈、無助、無所適從……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家長們反映孩子的主要問題有:學習不努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書寫不認真、作業拖拉、成績不好、學習沒動力、懶惰、叫不聽、頂嘴、叛逆、只顧玩游戲、看電視、不尊重長輩……等等。
回想起來,對孩子的評價,不管是對兩三歲的幼兒,還是八九十來歲的兒童,或者十二三歲、十五六歲的少年,不管是對學習成績暫時比較落后的孩子,還是對那些成績還算不錯的“準優秀生”,家長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叛逆”。
01
為什么會這樣?
交流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會出現這些現象,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家長的一些想法、說法、做法。主要表現在:
(說明:這個公眾號,主要是從怎樣做父母的角度來探索養兒育女的奧秘,所以涉及的話題主要是跟家長有關的。限于篇幅,本文僅從家長的一些“思維”、“情結”、“心理”方面對這些現象進行一些概括性的敘述和簡要分析,今后還會通過具體事例進行詳細解析。)
1、很多家長總是對孩子的現狀不滿意,喜歡死死盯住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對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往往看不到,就算看到了,也不愿說出哪怕是一句肯定、贊美的話,認為這是孩子應該的。而對于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總喜歡不斷地嘮叨,也不管效果如何,不管孩子的缺點是嚴重,還是不嚴重,是需要馬上改,還是可以慢慢改。
這類家長有嚴重的“負面思維”,他們看到孩子的大多是負面的東西。孩子對于滔滔不絕、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已經聽厭了。聽厭了就不想聽了,這就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2、很多家長總認為自己什么都是對的,喜歡否定孩子,對孩子的意見、建議、想法、做法,不能看到其合理的、好的一面,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否定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一定的傷害。這類父母具有嚴重的“否定思維”,他們很少甚至從來就沒有肯定過孩子。
隨著被否定次數的增加,孩子的表現可能有兩個走向:
第一個走向,少部分孩子,既然他的想法、做法得不到肯定,那他以后就不說話、不做事了,或者少說話、少做事了,于是在父母眼中變成了“內向”、“懶惰”;
第二個走向,多數孩子,他覺得自己說的或做的沒錯。孩子看到他對的部分,父母看到他錯的部分。
事實上很多事情本來是很難區分對和錯的,站在這個角度看是錯的,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對的。由于兩個視角、兩種觀點無法聚焦,最后孩子就跟父母“對著干”了,這就導致了孩子“叛逆”。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的“否定思維”有兩個來源:一是來源于上面說到的“負面思維”(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二是來源于下面要說到的“自戀情結”(總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
3、很多家長總想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并認為這是愛孩子,希望孩子什么都聽父母的,也不管孩子愿意還是不愿意,還要找出一大堆“為孩子好”的理由來說服孩子。這類家長對孩子有很強的“控制欲”,導致孩子不管學習還是做事,都缺乏積極性、主動性。于是父母又口口聲聲“教育”孩子要積極、主動,卻又不給孩子積極主動的機會(很多父母心目中的“積極主動”,就是要孩子在父母安排的框架下積極主動,這就很矛盾了:什么叫積極?什么叫主動?),孩子繼續不積極、不主動,于是在父母眼中又成了“叛逆”。
從上面的分析還可以看出:父母的“控制欲”也是來自下面說到的“自戀情結”。
4、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對很多本該由孩子自己來完成的事,也不愿放手,似乎什么都只有自己才會。這類家長具有嚴重的“自戀情結”。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鍛煉,導致無能。孩子無能了,父母又口口聲聲“教育”孩子要上進,最后上進不了,沒達到父母要求,又成了“叛逆”。
5、很多家長總認為自己這輩子過得不好,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以“希望你過得比我好”為由,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且希望孩子各方面的成長越快越好,尤其是學習成績的提高越快越好,越冒尖越好。這類家長有嚴重的“自卑心理”。
由于“自卑心理”(總認為自己過得不好)的作用,加上很多家長,或者由于在工作生活中感覺到沉重的壓力,或者因為看到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于是又滋生出嚴重的“焦慮情緒”,看到孩子還在“慢吞吞地”成長,何時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啊?于是不知不覺把自己這種情緒壓到了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的急躁和焦慮,做事沒耐心,最后又成了“叛逆”。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是由于我們做父母的思維情緒狀態,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從而導致孩子“叛逆”的結果。
既然如此,為了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和諧地成長,也可以說是為了我們孩子能夠越來越“優秀”,我們是不是要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過來?因為只有心態調整好了,我們才能付出行動的改變。心態調整好了,很多方法自然就出來了。
02
本文所說的孩子教育,主要是從家庭方面,從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來說的,就是通常說的“家庭教育”。
說到家庭教育,其實我不太愿意用“教育”這個詞,因為一用上這個詞,很多父母就以“教育者”自居:我是教育者,你是被教育者,你就該聽我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擺放的位置就不平等了。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言下之意是:我知道的比你多,你就得聽我的。
(各位年輕父母請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我們是否還在用這種方式教育下一代?)
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位置沒有擺正,不少父母憑著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孩子的期待,總是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接受,也不管這些要求合不合情、合不合理。
這種教育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孩子“不聽話”。于是,我們睜開眼睛,到處看到“叛逆”的孩子;我們豎起耳朵,到處聽到父母們對孩子“叛逆”的抱怨。
孩子為什么“叛逆”?因為你總想用一個“圈圈”把他圈住,他要掙脫這個圈圈;你總是用一個你設定的“標準”來衡量他,而他又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就成了很多父母心目中的“叛逆”孩子!
下面這個故事,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引用過一次,看過的朋友不妨再認真看一遍:
古印度時代有一個國王,過厭了錦衣玉食、奢侈糜爛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善心大發,在王宮里宣布:他要造一張最珍貴的黃金床,每天找來一個全國最善良的人,讓他在自己的黃金床上過一夜。
他讓文武百官統計全國成年人的身高,得到一個平均值,定出了一個標準身高,然后下令按照全國成年人的標準身高尺寸,打造了一張黃金床,鑲上了所有名貴的鉆石和珠寶。
當這張最名貴的床打造好了以后,國王每天最期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到了夜晚,在寢宮里享受著美酒佳肴,在嬪妃、宮女的侍奉下,找來一個全國最善良的人,然后對他說:“今天你被選中在國王的寢宮里過一夜。”
那個人開心得不得了。
于是,國王讓他躺在黃金床上。但是躺下去后,如果那個人個子太高了,國王就拍幾下掌,就有兩個刀斧手走進來,把他超過長度的地方“咔嚓”一斧頭砍下來,包扎完再躺在床上。如果那個人太矮了,就來兩個大力士,一人拉腳,一人拉頭和身體,硬把他拉到和床一樣長,這樣拉的結果是骨頭脫節了,或者斷了。
那個全國最善良的人,就這樣忍受著最大的痛苦,在國王最名貴的黃金床上過了一夜。
這就是國王每天最期待、最快樂的事情。
看完這個故事,覺得國王是個怎樣的人?殘忍,變態?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今天要討論的是:我們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腦子里是不是也有一張“黃金床”?
也就是說,我們腦子里是不是有一個“理想狀態的孩子”?當我們身邊的孩子達到了我們要求的狀態時,我們就愛他、喜歡她;如果達不到,就很失望,甚至很焦慮,就給他扣上一個“叛逆”的帽子?
03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由于我們的“自卑(總認為自己過得不好)”和“自戀(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加上我們對孩子過高的期待,導致我們頭腦里有了一個“理想狀態的孩子”,于是我們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而“控制”孩子,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而“否定”孩子。于是導致孩子的“叛逆”。
而所有這一切,最重要的一個根源,現在很多父母,都存在很嚴重的“焦慮情緒”。接下來,我們重點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為什么會這么焦慮?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個感慨:這個世界上可以說話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整個社會的互動模式,都切換成了“利益驅動”,大家都在為生活奔波,各操各的心,誰也沒有“閑心”賠你聊天談心。
的確,這是一個現實又冰冷的世界,而且今后只會越來越現實,我們已經進入“無利不往”的狀態。
按照馬斯洛對人的多層次需要的研究發現,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分別是:
1、生存需要(吃飽穿暖)
2、安全需要(安全感)
3、情感需要(社會交往 情感共鳴)
4、尊重需要(被認可 被尊重)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五個需要,是按照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滿足的階梯式需求。
然而現在一個怪現象是: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任務是解決“吃飽穿暖”這個最低層次的生存需要;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的任務直接跳到了追求“自我實現”這個最高層次的需求。
放眼四望當今中國,幾乎每個人都在追求“自我實現”。而中間三層的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共鳴、尊重認可,在我們眼里都不值一提。
需求可以跳躍,但是,人性卻無法越逾。
捫心自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隱藏著中間三個層次的強烈需求,而且被長期壓抑了——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需要傾聽,每個人都需要愛,每個人都需要被尊重,但是都被忽略了。
可是,當我們的正當需求被忽略(被自己忽略或被別人忽略),或者被壓抑(被自己壓抑或被別人壓抑)的時候,煩惱和焦慮便伴隨而來了。
而當我們把這一切歸結為外界原因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我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現實生活中,你越來越冷靜,越來越現實。
為了謀取更多收入換取未來,你背井離鄉、拋開父母,一年回一次家,養育之恩只是用過年的一個紅包來償還代替。
你把孩子留在了家里,除了供他吃飽穿暖,就是要求他“努力學習,出人頭地”,甚至舍不得花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玩玩游戲。
你已經習慣了與手機為伴,好友、粉絲、關注、點贊、轉發、評論、訂閱……你日理萬機、樂此不彼,被千里之外的成功故事、明星緋聞所牽系,卻不曾想過主動給鄰座的同伴家中的親人打個招呼通個氣。
所以,看看現在的你:那么理性、那么麻木、那么機械化,對一切都漠不關心,就像一臺設定了既定程序的機器!
可是,你明明知道,這不是真正的你!你有心情、有感動、有興趣,你有話要說,但是那個“你”在哪里?又有誰知道那個你?
所以,煩惱和焦慮便纏上了你!
04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
志愿者住進一個獨立房間里,有吃,有睡,還有錢拿,但房間與外界完全隔絕,沒有其它任何刺激(除了流通的空氣)。
志愿者在里面呆得越久,得的錢就越多。但如果不愿意了,摁響床頭的鈴,就可以出來。
第一天,志愿者吃飽了睡,睡醒了吃,日子還挺好;
第二天,他們睡夠了,睡不著了,開始坐著發呆;
第三四天,他們大部分已經開始胡思亂想了,特別痛苦,甚至出現精神異常,不得不出來。
結果,即使有金錢刺激,但志愿者在里面的平均時長,大概也就76小時。
人是情感動物,即使物質滿足了,沒有情感,沒有交流,人也受不了。
這就是為什么在監獄里,最嚴厲的懲罰,就是關禁閉!
所以我們養育孩子,除了讓他吃飽穿暖(第一層需求),給他“提要求,定目標”(第五層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理撫育(中間三層需求)。就是要舍得花時間陪伴孩子,關心他的內心世界,給他應有的理解尊重引導和鼓勵,這比給孩子賺錢存錢更重要、更提氣。
所以,孩子出現問題,父母沒有借口,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當然,就算找到了原因,心態的調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難的是,上面說到的種種心態,很多家長都是無意識的,是天長日久積累下來的,甚至很多是從老祖宗那里繼承下來的,這就更難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目的。這里列舉這么多狀態,只是從接觸到、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一個比較客觀的羅列和分析,今天的話題也只能是“拋磚引玉”,相信各位聰明的家長朋友,看了上面的分析,一定會領悟得更徹底。
下面這首紀伯倫的詩,再一次向大家強烈推薦,各位家長朋友不妨多讀幾遍,相信您每讀一次,必將會有新的啟迪:
《論孩子》
黎巴嫩詩人 紀伯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因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不是為你而來,
他們整天與你相伴,但是不屬于你,
因為他們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
但不能強加給他們你的意志,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見地。
你可以建造房舍庇護他們的身體,
但不是庇護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寓所,
是在明天的宮殿里,
那是你在夢里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讓自己變得像個孩子,
但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復制,
因為生命長河向前奔涌不能阻礙,
不會后退,也不會停留。
你是生命之神手中的一張弓,
兒女是從你這里射出去的生命之箭。
生命的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滿,使他的箭射得又遠又快,
飛向那無邊無際的未來……
你在生命弓箭手的手中應該感到欣慰,
因為他既愛那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這強健沉穩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