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總是和父母頂嘴(如何與青春期愛頂嘴的孩子溝通)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每個父母聽到“叛逆期”三個字都會莫名地頭大。頂嘴、唱反調、發脾氣,面對越來越不可理喻的孩子,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在斗智斗勇的養育中,贏得孩子的心?
剛學會走路的小屁孩,進入“可怕的兩歲”,就開始把“不要不要”掛在嘴邊;再到七八歲狗都嫌棄的年紀,動不動就跺腳,“哼”的一聲就開始鬧脾氣;到了青春期一點就著的頂嘴,摔門,甚至離家出走。面對青春期百般不順的孩子,家長時常會忍不住會問:孩子為什么會叛逆?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TA“本事大了”,因為長大,所以要奪權。
隨著獨立戰爭的第一聲槍響
奪權大戰開始了
陳默老師說: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允許被長大的時候,就開始反抗了。
長大的標志是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叛逆期其實就是宣示主權。研究數據表明,女孩10歲,男孩12歲左右進入青春期。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將它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身心巨變”讓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反常態。
首先,內分泌腺激素分泌量變大,第二性特征也逐漸顯露,生理的變化也讓青春期孩子面臨難以言喻的不適,時常覺得躁動、不安、壓抑、沖動。
同時,隨著思想逐漸成熟,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所以他們內心強烈抗拒父母的耳聽面命、事事監督,渴望自由和獨立。
于是通過頂嘴,脾氣暴躁,表現得無禮和粗魯等叛逆性行為,來跟父母針鋒相對,來宣示主權,故意用破壞性的方式發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滿,甚至做出自殘、輕生等不可挽回的行為。
有一份調查顯示:約70%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會和父母唱反調,75%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成長中最令人討厭的事情。
殊不知,青春期的孩子是通過反抗一切限制,來宣布獨立的。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書中寫道:許多青春期的逆反行為,都出自對展現獨立性、追求與成人的平等,以及對男性或女性氣質的渴望。
所以,所謂的叛逆、唱反調,只是孩子在用對抗來維護自己的心理空間,用頂嘴來維護自己的主權。此時,如果父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跟倔強的逆反娃硬碰硬,那么結局一定是雞飛狗跳,兩敗俱傷。
電視劇《小別離》里的幾位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就是密不透風。怕他們早戀耽誤學習,怕他們被壞學生帶上歪路,所以翻孩子的書包,偷看日記,一言不合就嘮叨、訓斥……在這個越追求自由、越渴望獨立的階段,父母管得越嚴,孩子逆反心理越嚴重。
最后,這幾位青春期的孩子,都不約而同地用打架、戀愛、厭學、頂撞師長、離家出走來進行反抗和宣泄,以求證明自己、捍衛自己的獨立。
一方渴望獨立,一方拼命壓制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注定會有一場戰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初二階段,親子關系最為緊張。這是孩子尋求自我的奪權大戰,打響了人生獨立戰爭的第一槍。隨著槍響,父母的作戰方略就不得不審時度勢,見風轉舵了。
放權,叛逆期的體面后退
許多人說,2歲的叛逆能忍,12歲的叛逆難扛。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能夠折磨得你黔驢技窮,身心崩潰。
無論你多努力想要順應孩子成長的變化,想方設法應對他們各種怪異行為,可是常常一片冰心、一腔關懷、一張笑臉,迎頭懟上的卻是還是冷冷的背影,扎心的頂撞,嫌棄的白眼。
其實,與其說青春期的孩子最叛逆,不如說青春期的孩子最脆弱,最需要父母“愛”的滋養。冷酷桀驁的外表底下,往往藏著的是一顆炙熱的、渴望被理解和接納的心。
1、爭權不是逆反,而是成長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相依,是叛逆期孩子心理的最大特點。渴望獨立,但思想尚未成熟,社會經驗匱乏,經濟和生活都還需要依賴父母,心理上的脆弱和無助更讓他們盼望得到父母的關懷。
所以又想逃離又離不開的心理矛盾,只能用外在張牙舞爪的挑釁,來彰顯自我,尋求關注和理解。渴望孩子成長,又不舍得放手,同樣是父母內心最大的矛盾。
許多父母跟孩子最大的爭執,是父母總是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幟,規劃孩子的人生。希望孩子能夠按部就班,走在自己鋪設好的康莊大道上。
興趣班,是父母選好的;選學校,是父母篩選過的;填報志愿,是父母決定的;就連每天吃飯、穿衣、出行、交的朋友、做的練習冊,父母都恨不得一一包辦。
理由就是,希望讓孩子走最少的彎路,收獲最有利的人生。所以當孩子揭竿而起,豎起獨立的大旗,要求走自己的羊腸小路時,父母的內心難以接受,仿佛那是一場毀滅人生的自殺式奔赴。
孩子渴望探索自己的人生,父母認為孩子會毀了自己的人生。一場相互對抗的權力之爭,就此爆發。
韓國校長李柳南是一位頗受盛譽的教育專家,可大家卻不知道,她曾經被青春期的兒女視如仇敵。兒子熱愛跳街舞,她認為不務正業;女兒想學漫畫,她極力反對。
為了讓孩子遵循她的教育路線,而霸道地監視和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個人的想法。
直到兒子患上社交恐懼癥,女兒抑郁自殘,雙雙退學,她才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獨裁式教育。開始學會傾聽、學會信任、學會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她的改變,讓親子關系得以修復,孩子們重新找回信心和追求。后來,女兒考上了美國大學的心理學系,成為唯一一個成績拿全A的留學生,兒子也考取了哲學系研究生,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著名教育專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曾指出:父母如果執著于與叛逆的孩子進行權力爭奪戰,最后只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境地。相反,當父母學會避免與叛逆孩子一爭輸贏時,孩子的叛逆行為就會越來越少。每一場叛逆之戰,都是孩子爭取做自己的較勁。
每一個唱反調的臺詞背后,都是在吶喊“我長大了,請允許我做主”。
如果父母能夠明白“成長”是必然的事,而“成長”又伴隨著孩子的“獨立”,“獨立”預示著父母需要放手,父母的痛苦感就可以降低,與孩子的叛逆期大戰也能得以平穩過渡。尋找自我,學會獨立,是孩子成人的功課。接受成長,體面退出,則是父母的必修課。
2、適當放權,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既然孩子渴望掌權,那么放權,就是對抗叛逆最佳的途徑。可是,放權≠放任不管,相反,應該是“有選擇的放權,有選擇的約束”。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在養老院選擇了兩組老人,做了一個“選擇權”實驗——
· 實驗一
第一組老人擁有權利,可以自主安排擺放在自己房間的綠植、床品、裝飾物;第二組老人則是由養老院替他們做好搭配,他們只是順從地遵循決定。
· 實驗二
第一組老人得到的都是“限制性選項”:例如,想看電影,只能在周四或周五。第二組老人得到的都是“無限制選項”:例如,可以任意選擇觀看電影的時間。
結果,兩組老人在執行選項一段時間后,第一組“有選擇,但受限制”的老人卻更加快樂,個人價值感更強。
這個結果也印證了心理學家的觀點:擁有選擇權、控制感和勝任感,可以讓人變得更積極樂觀、有責任感,更有助于身心的健康。
叛逆期的孩子,挑戰權威,沖撞制度,是因為感受到規則的束縛。但如果撤掉防護欄,任由孩子自由自在,無邊無際地橫沖直撞,他們又會茫然失措,感到不安。瞞著父母,偷偷上網打游戲,是緊張而刺激的,可如果父母對自己不聞不問,打游戲到昏天暗地也沒人在意,卻又會突然感到空虛而迷茫。
這就跟2歲的孩子哭喊著“我不要”,可父母真不管他,又悲痛欲絕喊媽媽,是一樣矛盾的心理。每個人的天性都需要有對生活的選擇權和掌控感,而前提是“我”的決定能被看見。“我”選擇、“我”做主,才是自我存在的一種印證。
如果“我”消失了,沒人看見,沒人在意,那么這一切就突然失去了意義。
孩子渴望選擇權,但選擇不是越多越好。所以,給孩子“放權”,是指在孩子需求的范圍內,給出有限選擇。選擇太多,會令人陷入選擇困境當中。如果沒有限制,那么當孩子做出了最差選項,遠超我們心理接受底線時,放權后又反對,那么只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迎來更激烈的沖突。所以,我們給出的有限選擇,首先應該是在我們能接受的范圍內。
同時,有限的選擇代表著一定的信任,所帶來的效果也會更積極。有了被棄選項的襯托,人們會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更加滿意。“你想晚飯后洗澡,還是睡前再洗澡?”這樣二選一的決定,無論是問2歲還是12歲的孩子,都更能得到正向的反饋。
如果孩子兩個都不選,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傾聽和共情他的感受“你是今天太累,暫時還不想洗澡,想先休息下,對嗎?”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放松,得到理解,也會更愿意配合。談話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孩子,我跟你是盟友,我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我們必須接受一些事,但你可以有選擇的權利,以及選擇如何接受這些事情的權利。
爭權大戰的背后,其實孩子需要的就是尊重。經常對孩子說:“你可以自己決定/選擇這件事”是一種信任。來自父母的信任,可以減少敵對的博弈,增進親子之間的和諧,也能讓孩子慢慢形成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和理解。
面對叛逆的孩子,高高在上的控制、命令、口若懸河的說教、指揮、通常無益。適當拋棄自己的權威,放下父母的架子,與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更容易降服孩子的叛逆,讓孩子的行為回到正常軌道。
孩子的叛逆就如同拍皮球,你越用力拍打,他越鼓足勁反彈。相反,你如果輕輕滾動,他反而順著你想要的方向前行。
3、當你希望孩子配合時,試試“拆屋效應”可是,總有一些事情,是必須要做,但孩子不愿意配合的。例如,堆積如山的作業,疲于奔命的培訓班,高強度的體育鍛煉等等。那么,我們可以試試用“拆屋效應”的方法來引導孩子,順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前進。
何為“拆屋效應”?這個詞,最早源自魯迅先生《無聲的中國》一文,他指出:“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難以完成大要求,再適當的讓步,提出小要求,對方會權衡利弊,更容易接受后者,心理學上稱之為“拆屋效應”。
簡而言之,就是以退為進。例如,女孩在冬天堅持要穿一條短裙出門,比起堅持讓她換回長褲,披個外套的建議,會更容易被接受。那么,當你希望孩子每天堅持晨練1小時,不如先提議從每天跳繩500下或慢跑5圈開始,緩慢過渡。再在過程中,通過積極地贊賞,鼓勵他逐步增加鍛煉時長,最終達到晨練的目的。
“拆屋效應”在心理上會讓孩子看到父母的退讓,也會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帶來緩沖和安全感。拆分目標,難度逐級遞進,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更加有信心和動力。想讓孩子配合,需要的不僅是曲線救國的套路,玩的還是心理戰術。
讓孩子贏了父母,讓父母贏得孩子,每一個叛逆期的孩子,都是希望通過戰勝父母,來宣示自己的獨立。為人父母,在這場戰役中,需要做的,就是體面后退。放下焦慮,理解和接納這個階段的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支持獨立,也愿意給予支持;鼓勵探索,也提供安全的港灣;賦予選擇權,但也引導方向。幫助他養精蓄銳,也助力他沖擊激流險灘。雖然父母看似失去了對孩子的掌控權,卻贏得了孩子的心。
不戰而勝,就是這場奪權大戰最好的結局。養育是一場盛大的告別,懂進退,才能成全孩子;懂得放手,他才能展翅高飛。相信孩子,成長的蛻變雖然帶有陣痛,但破繭成蝶卻終會迎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