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青春期叛逆行為,家長必學的19個法則(叛逆期不尊重家長)
“我家孩子從不頂嘴”,不知道這句話是多少家長引以為榮的表達。學生的成長總是要經歷很多步驟,不少人小時候是個十足的“搗蛋鬼”,經常惹得父母很煩惱。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特別是到了叛逆期,可能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聽家長的話,有時甚至還要專門跟父母反著來,越是不允許的事情就越要去做。跟家長拌嘴吵架或者默默摔東西表示抗議的并不少見。
不過也總有一些學生,成為家長們眼中的“模范典型”,他們十分聽話又懂事,即使到了青春期也從未表現出什么不同。可是這樣的現象對學生來說真的好嗎?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從不叛逆的學生,家長引以為榮,隱患卻常在后期爆發
筆者先說一位小學同學的經歷吧,她叫小沙,學習成績在班里是中上水平,也是大家眼里公認的乖孩子,就連班主任也特意表揚過:“小沙跟誰做同桌都行,從不給老師添麻煩”。
有一次因為考試沒考好,她的母親就在家長會時當眾批評了她,除了默默落淚小沙似乎沒有任何反應。有熱心的家長見狀勸說道,“一次失敗很正常,孩子都不吱聲了就別埋怨她了”。
但小沙的母親卻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很認可,并對學生的聽話引以為榮。筆者與小沙剛好進入了同一所高中,平時有些聯系。而高考填志愿時,她的舉動令不少同學驚訝。
原來她所有的志愿院校,都報考到了非常遙遠的省份,而身為貧困生的她也做好了一旦母親不同意,就申請助學貸款的準備。總之,一定要離家越遠越好。
同學聚會時,我們偶爾提到小沙,也會頗有感觸。誰都想不到這樣一個乖乖女,從來沒有叛逆的表現,卻在重大抉擇上堅定地做出與父母意愿相違的決定。
可見,其實年少的小沙心里可能已經壓抑了太久,當條件成熟時才一下子爆發出來,令家長感到措手不及。可是其中的隱患,又豈不是家長自己埋下的呢?
沒經歷叛逆期的學生,自我意識可能被壓制,家長需及時察覺和關心他們
從正常的成長規律講,學生迎來叛逆期是很正常的現象,當孩子表現得過于聽話時,家長反而需要予以更多關注,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可能受到了壓制,并不利于長期的成長。
一方面,他們可能因此形成了忽視自己感受和權益的習慣,在學校更容易成為被同學欺負的對象。家長的教導其實不一定全是正確的,有時站在孩子的角度確實存在不合理的可能。
這時有的學生成長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就會為自己據理力爭;而那些不敢表現出“忤逆”的孩子只能壓制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他們在學校受到委屈,也不知道怎么面對了。
另一方面,學習初期沒有經歷叛逆期的學生,很可能以后表現出的逆反更為嚴重,有時結果會令家長難以接受。這時候家長可能還一頭霧水,為何曾經的乖孩子不聽話了。
家長們需要充分重視起學生的內心世界,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想法,有位教育專業曾在采訪時表示,父母“兼容”孩子才是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難以令家長滿意和操心的地方,但這才是常態。如果家長一味要求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這反而是在讓孩子“照顧”家長的感受。
達到一定程度后,學生的棱角就被家長親手磨平了,他們要么成為難以獨立、缺乏思考能力的人;要么則是學習后期或者成年后突然變得“特立獨行”。
家庭教育不僅僅包括對學習成績的保證,其實更重要的是將他們培養成為性格健全、熱愛生活的人。家長是學生們的后盾,需要多理解和關心他們。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懂事些,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在教育方式上,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管理與控制是兩種概念,不要將他們培養成完全沒有反抗意識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