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厚愛無需多言(厚愛仍需多言)
說起這位名媛,她是30年代的上海灘最嬌艷奪目的一朵紅玫瑰,她生于江南名門之家,在包辦婚姻的年代她能自由選擇自己的婚姻與愛情,蔣家世代經商,父親是外交官,人稱她為“蔣四小姐”,她天生麗質,聰穎好學,12歲來到北京,就讀于英國人辦的小學,熟讀英語,16歲時父母帶她遠行歐洲,她又在法國巴黎留學一年,這在同輩女子中是極為罕見的,更為驚訝的是她的初戀是張學良,摯愛丈夫是貝祖怡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1924年12月一天夜里,張學良出席好友顧維鈞母親舉辦的壽宴,意外地認識了外交官蔣履福女兒——蔣士云
蔣士云,一個扎著小辮子的小女孩,被年輕的少帥所吸引,第一時間產生了好感,12歲的蔣士云在北京就讀于英國人辦的小學,從見到少帥時的驚鴻一瞥,蔣士云暗暗記住了年少有為,意氣風發的張學良,這一年張學良24歲
再見面已是四年之后,蔣士云在16歲的時候,跟隨父母赴巴黎留學,回國后憑借流利的英語、法語開始在上流社會展露,在顧維鈞家里蔣士云再一次見到張學良,這個時候的蔣士云,已經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出落得風姿綽約,氣質典雅,這一次的見面給張學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蔣士云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法語,讓他驚艷和欣賞,喜歡說英語的張學良和蔣士云用英語談得十分愜意,相談甚歡,兩個人說著旁人聽不懂的英語就這么開始交談。也許就在那時起,張學良的名字,烙進她心里,這一場再遇,擾亂了蔣士云的少女芳心,
之后,蔣士云和張學良頻繁接觸,相攜赴宴,出游會見老友、結交新朋友,她流利的英語,成為了當時上海的一道靚麗風景,在上海的上流社會可是出盡了風頭,沒有人會想少帥和蔣四小姐會擦出什么火花,張學良只把她當小女孩看欣賞她的才華,一場相識,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短暫美妙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蔣士云回到了巴黎繼續學習,她和張學良互通郵寄各類書函、蔣士云還把不輕易示人的玉照也寄給他,借以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希望他看到照片能懂她的一片少女情懷。可他并不懂,他也不會想到在他以后漫長的歲月中有兩個“四小姐”,一個是夫人趙一荻,另一個是他一生的知己蔣士云。
第二年的春天,蔣士云結束了巴黎的學業后,滿懷羅曼蒂克的她悄悄一人踏上了北上追愛的列車來到北平,想給少帥一個驚喜,但結果讓蔣士云很失望,她從一個朋友那里得知,少帥身邊已有了佳人趙一荻作伴,倆人孩子都有了,這樣的結果讓蔣士云情何以堪,自知有緣無份的她揮淚離開北平,斬斷情絲,遠渡重洋,她要放下這段感情,重新開始新的生活,蔣士云是個理性到極致的女人,心中縱使萬般不舍,也絕不回頭,張學良寄來的信,她也不再回復,即乘意大利郵輪遠赴歐洲,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一年后在羅馬城,蔣士云意外地遇見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中央銀行總裁貝祖詒。兩人在上海曾有過數面之緣,但沒有深交。而這次的偶遇,仿佛是命定的緣分。
貝祖貽出生在蘇州名門巨富貝氏家族,蘇州的著名園林“獅子林”,就是貝家的產業,在蘇州東吳大學唐山工學院畢業后,貝祖貽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宋子文極為賞識貝祖貽,由他推薦,貝祖貽出任中央銀行總裁,成為宋子文的左膀右臂
貝祖貽在東吳大學畢業后,娶了莊蓮君為妻,莊蓮君和貝祖貽是東吳大學的同學,她出生名門,莊氏父親為清朝最后一任國子監祭酒,婚后兩人十分恩愛。1930年,莊氏患癌癥在蘇州病逝,留下了年僅13歲的貝聿銘和弟弟貝聿昆、貝聿樅以及三個姐妹。
中年喪妻使貝祖貽十分沮喪,他所在的銀行為了使他從喪妻的悲傷中解脫出來,決定派貝祖貽出訪歐洲,順便在國外度假,解悶消愁。就在這次出訪中,貝祖貽邂逅了蔣士云。當時貝祖貽40歲,蔣士云僅21歲。一個剛剛喪妻,一個剛剛失戀,,相遇讓他們惺惺相惜,貝祖詒的情意和一腔熱忱最終打動了她。很快他們私定終身。蔣士云的父母知道他們訂婚的消息很快便發來電報告知不同意她們的婚事,讓她馬上回國,父母盡管知道貝祖詒發妻已新喪,貝祖詒膝下畢竟已有6位子女,且年長蔣士云許多,女兒風華正茂,芳名遠播,有大把資本挑夫婿,他們的女兒值得更好的,面對這封催促她回家的信件,蔣士云不僅眉頭輕促,一邊是父母,一邊是自己的愛人,真讓她不知如何是好,看著愛人愧疚的眼神,卻給了她一心一意的尊重和愛護,她決定守護自己的婚姻,認定貝祖貽是自己的良人,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們相愛,她沒有退縮,沖破家庭和世俗的阻力,毅然決定嫁給貝祖詒做續弦夫人,他們在法國巴黎注冊結婚
回國后他們在上海舉辦了隆重的婚禮,而彼時的張學良正陷入窘境,萬般艱難的情況下他仍派人給蔣士云送去了一份昂貴的新婚賀禮,祝福二人百年好合。
婚后貝祖貽在上海繁華的靜安區南陽路,鬧中取靜,買地建宅為愛妻筑造愛巢。這是一棟自帶蘇州園林、格調超凡、低調奢華的建筑,是他為蔣士云精心修建的愛巢—貝公館,坊間也叫它“貝家花園”貝聿銘小時候也曾在此住過。
婚后他們恩愛有加,有了貝祖貽陪伴,蔣士云放下執念,對張學良的情感悄然轉化為友情,視對方為摯友,婚后,蔣士云與貝祖貽有了一個可愛女兒,蔣士云婚後大部分都陪著貝祖貽四處旅居支持丈夫的工作,就連報刊,都刊登文章贊《貝祖貽有位好太太》他們的恩愛都秀到了報紙上,令人艷羨,她選對了伴侶,丈夫溫柔的愛填滿了她的生活
若不出意外,她或許此生都不會再見張學良,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蔣士云正在上海,當他得知張學良被囚,她片刻未停為他四處奔走,想把張學良營救出來,那時很多人都本著明哲保身,出于自保,許多世家都保持沉默,惟獨已是貝夫人的她為張學良奔走,但卻無濟於事,貝祖貽在婚前就知道妻子與張學良的關系,他是個開明的男人,他尊重自己的妻子,也尊敬張學良這個朋友。當蔣士云得知張學良被關在奉化,她想方設法去探望,最后在貝祖貽的支援下,得到了軍統特務戴笠的同意。走后門見了張學良一面,即使不能救他逃出牢籠,寬慰一下老朋友也好,看到專程探望自己的蔣四小姐,張學良感動得熱淚盈眶,拉著她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張學良在當天的日記里,也記載了這件事:"貝淞蓀夫婦來看,住旅行社;貝氏夫婦返滬,將余送至關山橋。",他們的到來為苦悶中的張學良帶來了一絲溫暖,落難之時,不顧危險去探望,這份情義,讓張學良牢記了五十年。
自此一別再相見已是在臺灣了,張學良轉押臺灣后,蔣士云又從美國專程飛往臺北,不遠萬里去請他吃飯,蔣士云為這份情,盡了該盡的友情與信義,張學良至死都念念不忘這位“知己賢妹”,并稱她為“自己最喜歡的女人”。在張學良的漫長人生中讓他為摯友的,也只是蔣士云一人
1973年貝祖貽在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辦事董事退休,夫妻倆便旅居海外寓居紐約,1982年12月27日貝祖貽去世,為了懷?念?丈?夫?,?她?將自己的名字改成“貝蔣士云”,以?此?來表明對丈夫的思念,之后蔣士云一直獨居,身邊只有一女,那是她和貝先生留在世上的惟一骨肉。女兒長大後在紐約一家書廊做事,并且成家,只有每星期六回曼哈頓的高級住宅和母親共度周末。此時的蔣也士云已垂垂老矣,每日與孤獨相伴
張學良在被軟禁50 年之后,終于獲得自由,從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幽禁中走出來時,第一個想見的人就是直至暮年仍念念不忘的摯友貝夫人,他不顧大家的阻攔第一站就選擇了飛往美國,還是在孫子的陪同下上了去紐約的飛機。此時,宋美齡也在紐約居住,但是他沒有去,而是去了貝家。
在紐約的這三個月里,他住在了曼哈頓花園街貝夫人豪宅,因為摯友張學良的到來,蔣士云開心得像個小女孩,他們一起出游訪友,仿佛回到了昔日度過的時光,她全程安排張學良的紐約之行,為他舉辦奢華的生日宴,會見老友,也是由她穿針引線,讓張學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為世人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口述歷史”。
在紐約的 3個月,那是他被軟禁50年來最快活的90天。這是兩位老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這也是蔣四小姐人生暮年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厚愛無需多言,她把心中的情義留在時光中溫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