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打罵”孩子成了家長無知、無能的表現(xiàn)。
就像是一個緊箍咒,當自己想要爆粗口甚至想動手的時候,會介意這個緊箍咒的存在。
但是,不打不罵就意味著得花更多的時間跟孩子磨,不僅自己能憋出硬傷,效果也未必佳;
可如果罵了打了,心軟、內(nèi)疚、后悔的情緒又無比的上頭,自己也會受折磨。
心情會這么糾結(jié),覺得左也不對右也不是的原因,也是怕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怕把孩子訓(xùn)皮了,今后更不好管。
但其實該出手的時候還是得出手的。
當然動手已經(jīng)是最后一步了,在動手前還是得靠“吼”。
什么時候我們會忍不住對孩子“下手”?
當孩子各種磨蹭,怎么催都不管用的時候;
當孩子就是嘻嘻哈哈根本不理會你的臉色的時候;
當孩子簡單的計算題總是一遍遍地出錯的時候……
你說你能忍住不吼不打嗎?
肯定是忍不住的吧?
更何況如果能夠快、準、狠地解決掉當下的問題,哪位父母不想來一下呢?
但是這里的分寸一定要把握,我們得科學(xué)地學(xué)會怎么吼孩子和打孩子,才能又不廢自己也不廢孩子的情況下,解決問題。
先說說“吼”吧。
首先,我們得區(qū)分下“吼”和“吼罵”。
“吼”其實就是聲音大,但是當它與負面情緒的字眼相搭配的時候,如“吼罵”、“吼叫”,就會注入強烈的負面色彩。
我們可以吼孩子,但是不能吼罵孩子。
因為“吼罵”就會“殺人誅心”。
特別是在情緒不穩(wěn)定,在氣頭上的情況下,更容易口不擇言。
你咣咣一頓瘋狂輸出,連挖苦帶諷刺,給孩子潑冷水,這樣的傷害其實是最大的,甚至大過把孩子打一頓。
我們都知道,在語音溝通的時候,對重點部分適當?shù)靥岣咭袅浚湍芷鸬酵怀觥娬{(diào)的作用,讓聽的人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要傳遞的重點信息上。
所以一旦家長開始提高音量,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有所反應(yīng):媽媽(爸爸)要生氣了,我有“危險”了。
但是,如果大人不注意頻次,天天吼、事無巨細地事事吼,那么孩子也會被吼皮了,反而不在意了。
所以更多的時候,盡量把“吼”用在關(guān)鍵的時候。
其次,“吼”的時候要注意你的用詞和表情。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不能“吼罵”、不能“殺人誅心”。
所以聲音可以大,但不能人身攻擊。
例如什么嘲笑、指責(zé)、打擊的話術(shù)不要說,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
比如說什么“你這輩子都會沒出息”、“早知道不生你”等等之類的話。
像以下的負面標簽千萬要小心,它們每一個都是一枚刺進孩子內(nèi)心的短箭,雖小,卻深,也痛。
懶、胖、蠢、愛管閑事、沒長進、學(xué)習(xí)差、讓人生氣、總?cè)鞘隆⒈?#8230;…
再說說表情管理。
我小時候就是一個特別喜歡觀察別人表情的人,但是很奇怪,我只是喜歡觀察而已,并沒有更聰明地根據(jù)別人的表情讓自己八面玲瓏起來。
那個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如果自己生氣了,除了提高嗓音外,加上皺眉、瞪眼的表情就能把自己生氣的情緒表達得十足,表情就是語氣的助攻。
后來管我兒子的時候,我對于自己的表情管理也比較地得心應(yīng)手,畢竟是從小就開始有這方面感受的人了嘛。
但是真正讓我練好表情控制,是因為我覺得皺眉長皺紋啊!自己的臉還是更重要的啊!
所以,各位媽媽在教育孩子,失去表情管理的意識的時候,多想想自己貌美如花的顏值吧!
“吼”說完了,下一步就是“動手”了。
但確實是不推薦動手。
實在是忍無可忍,沒有辦法了,偶爾動手還是可以的。
什么情況下可以動手?
就是吼也吼過了,也吼了很多次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依然沒有任何的改變,那就只能用動手的大招了。
不過還是得要看情況啊,如果孩子處于叛逆期,動手也未必有用,反而讓孩子更叛逆,更不聽話;
如果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一直不上心,心大,那么小打一次也是可以的,至少能讓他們知道這個事情是很嚴重的,他們必須聽!
這個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定的,如果把家庭生活比喻成一曲祥和的樂章,科學(xué)地吼或打則是偶爾飆出但不會破音的高音。
高音突出了樂章的柔長祥和,祥和的樂章又使得高音如此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