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女兒的叛逆期怎么辦(四年級女兒的叛逆期怎么教育)
都說三年級是轉折點,我怎么感覺四年級更像是轉折點呢。也許三年級是學習上的轉折點,四年級更像是親子之間距離的轉折點。孩子更獨立了,也就意味著離我們更遠了,我們更難走進他們的世界了,真是既欣慰又傷感啊。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最近,我發現了女兒與侄子的一些小心思,一些對我不滿的小心思,甚至可以說是對我恨之入骨,有罵我丑女人的,有罵我三八的,有罵我巫婆的,有想打我的,有想殺我的,有想我死的,天啊,太可怕了,我一度崩潰到極點,我太失敗了。
難過了好幾天,我想了很多,我最終認為這并不可怕,也不一定是什么壞事。我想我們很多大人也會有這樣恨父母的經歷吧,當時的氣都是可以理解的吧,所以我現在也不應把他們的恨太當真,太放大,反而認為他們能這樣發泄出來是個好事,這大概也叫叛逆期吧。
但是我也清楚,孩子們有這么恨的心思,最大的問題在于我自己,在于我的教育方式,還好發現了,不然一直這樣下去,后果肯定是很不好的,也有可能變成悲劇,所以真的,經常關注孩子的心情,經常發現問題,經常反思自己,尋求方法實在太重要了。
初次遇上孩子這樣的叛逆,我也沒有了主意,只知道不能再是自己看問題了,我想到了女兒的班主任,教了她這么多年的班主任,對女兒的了解和對事情的看法最合適不過了。班主任老師給了我幾點很客觀的建議,其實道理淺顯易懂,只是當局者迷,真的很難看到,所以在迷茫的時候,找人溝通找人幫助是很重要的。
經過與女兒班主任老師的溝通和自我反思,總結問題大致如下:
- 少批評孩子。孩子大了,接觸的事情多了,嘗試的事情多了,遇到的問題多了,不完美的事情多了,我們父母看不順眼的地方也就多了,批評聲更重了,而孩子的自尊心卻是越越來強了,過多的批評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失去生活的樂趣,而隨著孩子越來越大,自尊心越來越強,相對的叛逆自然就出現了。
- 不要拿孩子跟別人的孩子做比較。不要跟別的孩子做比較,這個道理我很懂,可是沒用,我不是圣人,經常有控制不住的時候,正是這些控制不住的時候,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創傷。其實我心里真正沒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因為我很清楚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樣子,但在很多看不順眼的時候,我會控制不住就說:“你看,某某某,那么認真等。經常都是舉實例加真名,而且都是孩子的同學或朋友,我自己認為,我只是口頭上批評一下孩子,真正沒有覺得她不如別人或一定要像別人那樣,但立場不一樣,孩子不這么認為,這會讓孩子認真的認為你很不喜歡他,也會讓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同學或朋友,這次的事情我才明白,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不平衡的心態有可能會變成妒忌或仇恨。這點是真的要盡快改過來,真的不要拿孩子跟別人的孩子做比較,特別是孩子的同學或朋友。
3. 不要冤枉孩子,這是我問女兒的。孩子們的日記有些是我可以看的,
是我布置的,說好了是可以看的。侄子把對我的恨寫得真是淋漓盡致 啊,雖是“恨”,卻也真實得可愛。我問女兒,為什么她跟哥哥那么恨 我,都有哪些原因。女兒說我會冤枉他們,我沒看到的事情,很多都會 主觀的認為是他們,結局不愉快是自然的了。這點想想還真的是有,以 后要注意了,相信孩子真的很重要。
4. 要關注孩子的感受,這個主要是說在有多胎孩子的家庭來說。像我女兒,我是感受很深的,雖然一直很注意這個問題,但由于種種原因,還 是有不到位的時候,正是這些不到位的時候,讓孩子感覺到你可能不愛 她了,只愛小的,讓孩子感覺到被孤立了,被忽略了。而這些不到位的 時候往往有可能就是一個眼神,一件孩子之間小糾紛的處理,一句不同 的稱呼等。我發現問題可能在于愛的方式不同,小寶那么小,愛他的方 就是抱抱親親,說說唱唱,做做游戲等等,而女兒,已經四年級了,愛 的方式隨著階段的不同也有所不同,自己認為把對孩子的愛融入到教育 是最好的,可是對于女兒來說,也許還是需要一些愛的形式的,比如像愛小寶一樣的形式。
5.叫孩子做事要注意態度語言。女兒小的時候經常幫忙做家務,我也經常 夸她,她做得很好,也很快樂。現在沒有那種感覺了,叫她做點家務,她經常是很不樂意的樣子,雖然也會去做,但好像很不情愿。這件事情 我反思來去,問題全在于我。我的態度不對,我覺得她這么大了,按理能幫忙做很多家務了,所以我在叫她做家務的時候就少了鼓勵,覺得是 應該的,她要是不做或是不高興的做,我就會批評或責備,就是這樣惡性循環,才導致這個階段女兒做家務很不積極很不情愿很不主動。這點一定要改掉,還是要多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快樂的成長。
以上幾點大概就是造成這倆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哪個階段,細節小事都很重要,都值得去重視,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也很重要,多大的孩子都是非常在乎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和形象的,所以愛和相信要讓孩子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