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真相及家長對策(了解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導讀:說到孩子青春期,家長想到最多的形容也是最害怕的詞恐怕都離不開“叛逆”。不管在影視劇,在現實生活中,那些父母和青春期孩子之間對抗的場景屢見不鮮。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咨詢師馬志國,也被聘為全國網上家長學校心理專家,在一次訪談中,詳細剖析了青春期逆反,孩子的心態,家長的正確做法等。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01、逆反與獨立不同
馬志國認為,在心理學看來,孩子到了少年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出現心理斷乳,也就是所謂的逆反。這個階段的孩子極力想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渴望獨立。他們想迫切地從之前心理上依賴父母的狀態中分離出來,只有經過這個斷乳期,人才能實現獨立,才能完成社會性的發展。
如果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那每一代人都不會有創造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逆反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逆反也是孩子追求獨立的第一步,他們此時并不考慮后果,只是有強烈的意識追求獨立,所以逆反不等同于獨立。
02、青春期沒有逆反,是成長有缺陷
馬志國指出,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待完成事件”,也就是彌補以往沒有得到圓滿解決的情境,還包括沒有完全表達出來的感情,比如厭惡、焦慮、憤怒、悔恨等。孩子成長過程總會有逆反,青春期沒有,到了他二十歲、三十歲總歸會有。那時候與父母之間的問題就會演變成積累沖突,這種行為是孩子來補充“待完成事件”。
所以青春期沒有逆反,是成長缺陷,這一過程可能會在孩子人生中任何階段補上。
很多父母可能覺得很慶幸,孩子在青春期沒有出現叛逆,但不并代表沒有逆反,更不代表沒有發生沖突的可能,只是因為這部分父母了解青春期逆反,他們理解這種行為。教育方法得當,與孩子相處的方式讓孩子能接受,沒有發生逆反沖突,所以青春期很順暢,就好比抗洪,防洪準備工作做得到位。
03、正確對待逆反期
關于怎樣正確應對青春期逆反,父母怎樣做減少沖突,馬志國給了3點建議。
第一點:做好心理準備
父母要提早有心理準備,要意識到青春期一定是有逆反的,沒有思想準備,不了解這一成長階段的特點,用不變的心理和方式對待已經成長和正在改變的孩子,一定是會有沖突的。父母都愛孩子,但更應該理解他們,讀懂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內心,就會知道他并不是故意和家長作對,只是到了正常逆反期,這樣遇到問題就能冷靜處理。
其實父母在意和生氣的也許并不是孩子的反對看法和想法,而是他們與家長反著來的態度,認為是“頂嘴,不聽話”。這就要用積極的心態看這個問題,不要把孩子的態度錯認為是挑戰父母的權威,或者認為孩子不尊重父母不愛父母等等。
對青春期,父母提前有認知,做好接納的心理準備,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應對。
第二點:適時放手
擔心孩子走彎路,想讓他的成長都是坦途,所以事事想控制,這對青春期的孩子是不現實的。適時放手,孩子的事讓他自己多拿主意,讓他講出自己的想法,這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可能比較難做到,但是為了讓他成長,給孩子做主的機會,父母克制住自己想做主的沖動。
其實孩子并不是沒有自我管控能力,大多時候是父母不放心,不放手,他沒有機會。
第三點:放手不等于放任
馬志國提到,孩子青春期想獨立但心智并沒有完全成熟,缺少閱歷,還需要父母的引導,放手并不等于不管,更不等于放任。
此時應該以朋友的身份,與他相處交流,在孩子希望得到幫助時,要及時伸出手,但一定不是像家長一樣指手畫腳,高高在上,而是平等。
這個時候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即是引領者是前輩,也是同路人,是朋友,是陪伴,這才是每一位青少年所期望的。這個過程孩子在父母的引領下,漸漸成長,成熟,父母也會因為陪伴孩子渡過這個階段,有所成長,學會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學會應對逆反,是一起成長的過程。
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成長內容和歷程,應該發生在青春期的事,應該在青春期完成的成長就要在這個階段完成,才是完整的成長,不會為以后帶來負擔和阻礙。
碎碎念:
青春期是重要階段,也是父母陪伴成長的關鍵階段,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在孩子漸漸獨立的過程中,父母學會從完全被依賴的狀態中抽離出來,是成長的機會,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