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逆反期如何應對(小學生的逆反心理)
孩子到了小學四五年級,開始提前出現帶有青春期特征的一些“叛逆”行為,這讓家長感到如臨大敵——孩子不聽話了怎么辦?孩子會不會受到不良影響?是不是要做點啥以防止孩子的叛逆行為?要不要檢查一下孩子的書桌……于是,一些家庭的歡聲笑語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成員之間奇怪的眼神。也經常能夠從媒體中看到有學生因為不滿家長的管制或教師的教學而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如:動不動離家出走、不活了、跳樓了。其實這樣的行為并不是孩子一下子爆發出來的,而是與孩子以往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樣的現象的年齡段也正在越來越趨向于低齡化。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我們可以模擬一下家長與孩子交流的場景,如:媽媽對孩子說“今天給你蒸了一條大甲魚。”孩子很欣喜:“哇,我好喜歡!”“你要對得起甲魚,下次考試”孩子一下子沒了胃口,“我不吃了,我去做功課!”,再如;媽媽說“今天咱倆談談心,好嗎?”孩子:“好哇!好久沒有和你談心了。”“聽說王阿姨的女兒這次數學考了年級第一……”孩子轉身離開,“那你認她做女兒吧!”。生活中不經意間親子的小船常常說翻就翻。小學生往往產生與長輩對抗心理,心理有什么話也不愿與父母、教師說,對于批評和勸導也聽不進去,甚至產生厭惡情緒。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孩子為什么越來越不聽話?”“這孩子我說東他偏要說西。”“我的孩子為什么變得不愛說話了?”“我的孩子為什么這么內向?”這其實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現。
出現這種情形,父母越是惱火,越發訓斥,孩子越是反感,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疏遠。小學可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低、中段是一至四年級的小朋友,在學校相對更乖、更聽話。高年段是五、六年級的同學年齡相對大一點了,在學校里面是大哥哥大姐姐,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出現叛逆的機會相對更多一點。具體表現是,在學校,他有時候不聽招呼,老師布置的作業,他不按要求完成。而在家里,他會跟家長頂嘴,叫他干什么,他偏對著干。調查顯示,原本普遍認為的15至18歲孩子的青春叛逆期,當今已提前到了9到10歲。青春期叛逆提前已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非常現實地擺在了家長面前。逆反心理在小學生中并不少見,嚴重的就會影響學生健康發展,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
當前有15%—20%的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傾向。舉個案例,湖北的小強是一個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子,是個調皮鬼總是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腳總是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最令人氣憤的是,他的脾氣很倔強。只要是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爸爸媽媽再怎么說都沒有用,如果說話的語氣重一點,他就發脾氣,不吃飯,不睡覺,不理人。有一次,由于媽媽不肯給他買電動玩具,他竟然離家出走了!家長尋找了整整5個小時之后,終于在一間舊房子的一個角落里找到了他,他已經哭得筋疲力盡,可是還是不肯回家,他的爸爸忍無可忍,狠狠地打了他一頓,最后被強行抱回了家。這就是一個逆反的個案。
小學生青春期提早到來,一方面因為生理因素,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條件進步,以及營養過于豐富,再加之某些食品或保健品中激素、添加劑濫用等原因,都使得孩子生理發育提前,并導致孩子的青春期普遍提前。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生理的發育必然會引起心理的變化,孩子心理逐漸成熟,他們自認為什么都懂,甚至比老師、家長都理性,于是渴望獨立的空間。同時,現在的電視、互聯網可以讓孩子輕易地接觸成人化內容,這也是促使兒童青春期提早到來的一大原因。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根本環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現在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小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和他們個人的喜好分不開的,就像有的學習如果不對孩子的胃口,施教者教的再怎么好也是白搭,因為孩子不會聽你的。反之,如果家長越要求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那么孩子只會越不聽,周而復始,就形成了一種惡性的循環。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小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淀,小學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對家長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抵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的心理和物質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強加的、不正常的無形的壓力,易于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也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易產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