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孩子是否愛交際、交際能力的發展狀況都跟父母有很大的關系。
人屬于群居功能最大化的物種。進入二十一世紀,團隊的力量遠勝于個體數量相加之和。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實現了社會化,使人類得以有效利用資源生存與繁衍生息;“社交能力”往往是用于衡量社會化功能是否正常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孩子有以下的問題嗎?
孩子是否顯得孤僻不合群?沉迷于游戲或網絡?孩子愛發脾氣?孩子不愛學習?孩子將自己關起來不與外界接觸等等,當這些問題出現后,作為家長的我們該怎么辦?我們曾用怎樣的方法去處理?這些方法有效嗎?今天,我們嘗試著引領著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審視問題,發現問題背后的真相,不再將問題當成問題,而是看見問題背后的那份“愛”的心理需求。
二、親子溝通的技巧和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策略
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若能用好“愛的五種語言”,將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上一次的家長微課中,我們就“愛的五種語言”(服務的行動,給予禮物,精心的時候、肯定的語言和身體的接觸)進行了相關的探討,知道了親子的有效溝通首先需要有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以及“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對孩子的性格優勢了然于胸。今天我們重點來探討“親子有效溝通的技巧”:包括認真傾聽、提供自由空間和讓孩子合作以及關注良好行為四個方面。如下圖:親子溝通的技巧和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策略
三、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策略
1、發揮父母榜樣的作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就需要發揮父母榜樣的作用,會講話的父母更懂得欣賞和贊美別人,會更誠懇地與人交談,會說出讓人在“冬天”里也感覺到溫暖的“良言”,而且能夠更有耐心地與人交談。父母通過自身的示范和陪伴孩子通過游戲的方式,向孩子展示社交時“良好的外在形象”以及與長輩、同伴、晚輩和親戚朋友交往時態度和禮儀等的做法,孩子自然能夠習得良好的社交禮儀和交談能力。
2、給孩子創造獨立交往的空間。包括幫助孩子認識別的小伙伴、鼓勵孩子與人交往,保護好孩子在朋友中的面子、協助孩子為朋友做好事情等方面。
3、社交中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首先,引領孩子能夠融入集體,包括對集體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行為,在集體中善于與人合作以及發揮自我特長的能力培養;其次引領孩子做錯事后學會道歉,包括語言上的“對不起,我錯了”、詢問“你能原諒我嗎?”更真誠的道歉語,以及同時送給小伙伴一份道歉的小禮物;最后引領孩子訂立游戲規則時盡可能地簡明清晰,并配套相應的獎懲措施,一旦規則確立后,大家都嚴格去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