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期與男孩這樣溝通最有效(青春叛逆期與男孩有效溝通)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男孩的身體發育加快,思維也開始完善,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思考未來與人生,同時,他們會面臨很多不解與困惑。此時,渴望獨立的他們本能地開始擺脫這些困惑,于是,他們變得叛逆起來……一些父母一看到孩子出現與以往不同的舉動,便會產生焦慮心理,甚至對孩子嚴加管教。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并沒有太大的效用。其實,面對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最好的方法是蹲下身來,和孩子溝通,并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理解、支持你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系,讓孩子的世界真正接納你。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男孩為什么突然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青春期的男孩進入了“心理斷乳期” 家長的煩惱 王女士的兒子已經12歲了,剛上中學,一直聽話乖巧,她也一直很省心。但歷來在教育問題上,王女士遇到了一些困惑,無奈,她只好找到兒子的班主任:“我兒子從小就是個聽話的孩子,學習也很自覺,學習成績也不錯,所以很順利地考上了這所市重點中學。我不明白的是,孩子怎么一到中學就變了很多,以前我給他零用錢他都舍不得花,現在倒好,每月生活費總是不夠花。后來,我才發現,他喜歡買那些時尚的東西,還打扮得像個小混混,為此我常教育他,可他常常與我頂嘴,總是強調‘時代不同了’,說我是老生常談。我甚至告訴他,有本事就自己掙錢,結果他頂嘴后幾天不理我,有時候還去同學家一住就是幾天,我應該怎么辦?” 生活中,王女士這種情況并不是個案,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尤其是當男孩到了十幾歲,便不再聽父母的話,他們好像突然一下子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于是,很多家長不解:我那個乖巧的兒子怎么了?我該怎么辦? 其實,這些情況對處于心理斷乳期的青春期男孩來說,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心理醫生認為,12~16歲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那么,什么是“心理斷乳期”呢? 人的一生有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生理斷乳期,發生在1歲左右;另一個就是“心理斷乳期”,發生在16歲左右。 為人父母,我們都知道,男從性,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經濟上,他們都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尤其是當他們遇到一些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問題的時候,更需要獲得父母的幫助。 可見,青春期的男孩渴望塑造自我,渴望獨立,渴望周圍的人以及父母把自己當作成人來看。而作為父母,我們只是想要回原先所習慣的那份透明的親密無間的關系,希望能洞徹兒子的內心世界,生怕兒子一個人外出遭受危險,我們更受不了在兒子與我們之間橫亙著一個我們無法洞察、無法把握的地帶。 那么,我們該怎樣才能找回那份親密的親子關系呢?
為此,教育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這樣和男孩溝通。 1.多理解,少責備 在這個時期,不同的男孩依據轉變程度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狀態,他們非常渴望家長的理解。而生活中,一些家長只要認為男孩做錯了事,就不分場合、方式地批評他,可以說,這是家長的通病。而實際上,這個時段的男孩是叛逆的,也是脆弱的,有時候,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漸漸引起男孩內心的憤恨、埋怨甚至仇恨。 所以批評男孩前先要弄清緣由,不要亂批評;需要批評時,要注意語氣、場合和方式;批評時要循循善誘,使他心甘情愿接受。而對男孩的困難和挫折,要真心幫助解決。 2.尊重其自尊心 一方面我們要盡量支持男孩,尤其是在他們遭遇困難、失敗的時候,幫助他們分析事件和心理,理出一條可行的、能夠被孩子接受而不僭越事物尋常規則的解決方案。 但另一方面,家長不應遷就男孩不合理的、傷害自己及他人的行為,尤其在過激行為上要加以制止,以防男孩以后總是用反抗的方式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切記要通過男孩能接受的、說服式的方式,避免硬碰硬,傷害到一些內心比較脆弱的孩子的自尊心,而導致他們封閉自己的心門,不再和父母親溝通交流。 3.給男孩表達的機會 作為家長,要在家庭中發揚民主,平時要多注意和男孩溝通,讓男孩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可使男孩感覺到無論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穩腳跟,這對發展男孩個性極為有利。 總之,遇到王女士的這種情況,我們一不要害怕,二要教育引導,三要注意方式。這樣就能與兒子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幫助其順利度過這個“心理斷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