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育中應該如何懲戒犯錯學生(學生哪種行為教師不可以實施教育懲戒)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終于在今天落地實施,人們熱盼地將懲戒權還給老師,終于在這一刻成為現實。老師們是不是應該歡呼雀躍,慶祝終于可以依著自己的心愿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生了呢?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如果老師們如此認為,等待自己的只能是違規違紀被處分,因此教師要明確自己擁有懲戒權的戒線,明確哪些不當教育行為被明確禁止,把握好尺度。
一方面,對于學生不完成作業、不服從管理,擾亂秩序、行為惡劣以及侵犯他人權益等違紀行為,老師有權利給予一定的教育懲戒。
另一方面要牢固把握教育懲戒的邊界,不得體罰或變相體罰造成學生身體痛苦;不得以辱罵、歧視等造成學生心靈精神上的痛苦;不可因學生成績懲戒學生;更不可發泄個人情緒、好惡等。
如此一來,學生犯了錯,老師既不能不管,也不能違規、超限管,那么應該怎樣教育犯錯學生呢?
一、控制好個人情緒,就事論事,別“陳芝麻亂谷子”新仇舊恨一起算。
老師教育孩子行為失當,一般都因極度氣憤而帶著強烈的個人情緒,控制不好個人情緒,就難以心平氣和地批評教育學生,就會言行過激,從而傷了學生的也害了自己。
都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提高個人職業道德修養將伴隨一生。要想控制好個人情緒,除了提高個人道德修養以外,在管教學生上也切忌帶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學生此時的錯誤不要牽扯出之前的不良表現,就事論事,才更有說服力,如果學生一犯錯,老師就“陳芝麻亂谷子”的將孩子數落得一無是處,那不是教育,那是個人情緒和壓力的發泄,不僅沒有說服力,也令學生叛逆。
二、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組織批評教育的語言,力求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善意和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并改正。
最有效的教育應該是喚醒孩子的內心創造力,激勵學生認識自己的價值并創造自己的價值,然而現實中,有些老師卻以打擊貶低來挫敗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也許老師希望學生“知恥而后勇”,但對于自我認知性較差的未成年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是來自外界的,具體來說大多來自家長和老師的評價,當老師一味地打擊學生時,他的自我價值感就會更低,其創造力也會被壓抑,這顯然和教育本質是背道而馳的。
既然是“師者”,就要琢磨如何批評教育學生,才能令學生樂于接受,才能激發學生無盡的潛能,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性子,發泄自己的失望和怒火。也只有帶著滿滿善意和愛心的批評教育言行,才讓學生感動并愿意接受。
三、不以學生成績好壞評判學生。
“不因學生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這一條被寫入教育懲戒“七條不能碰紅線”,試想如果老師不以學生成績好壞評判學生,師生之間還有多少矛盾可以計較呢?很多老師面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經常會做“學習不行,樣樣不行!”的結論,試想這一結論讓多少學生對老師恨之入骨?
老師只有不以成績論學生好壞,才不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學生可愛的一面,個性的一面才不被壓抑,老師才能發現學生除學習之外的諸多優點,老師也才能成為每個學生的老師,而不是個別好學生的老師。
老師能成為每個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引領學生,喚醒并激勵學生,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效。
四、教育講究“潤物細無聲”,簡單粗暴實則是老師的“懶教”。
沒有人愿意被批評,學生亦是如此,因此學生犯了錯,老師應力求“潤物細無聲”,而不是急風暴雨、簡單粗暴。
總之,教師雖然有了懲戒權,但隨之而來的責任會更大,“七條紅線”千萬不能犯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在不碰觸紅線的原則下進行有效的批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