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突然叛逆(43歲離異女人)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一個公開叛逆的中年女人火了,她是劉敏濤。
她不是流量小生,也沒有驚艷的外表,但就像網友說的那樣,多看她一眼,都覺得眼神里寫滿故事。
在一場關于女性的演講中,一頭短發的她,身著一襲白色套裝,舉手投足間,都是外溢的干練和自信。
她說叛逆來的剛好,她享受其中。
她是《偽裝者》里的“大姐”明鏡,是《瑯琊榜》里的“靜妃”,是《聲臨其境》的奪冠者,是一個43歲的中年女人–劉敏濤。
這些“標簽”是她36歲后的生活,說不上一鳴驚人,但每一個標簽都讓人贊嘆。
按照“標準”,43歲的她本該深陷中年危機,但她動情地說:
“不相信疲憊和麻木是中年的底色”,中年的叛逆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推著她去挖掘更多意想不到的自己。
但回歸現實,總有人提醒我們什么時候該結婚,什么時候該生子,什么時候該穩定下來。
這些“善意”的提醒時常讓我們深陷焦慮,一邊不甘心,一邊就范。
你有沒有想過,你希望人生底色是什么樣的?你想不想像她那樣,做一個忠于自己的叛逆者?
“叛逆”之路,就是在爭取掌控感
“叛逆”并不陌生,3歲左右的孩子會甩開媽媽的手,打掉遞過來的碗筷,自己選擇想穿的衣服。青春期的孩子,會無視父母和老師的“應該”,在未知的領域躍躍欲試。
這是我們一生中,自我意識發展最強烈的兩個階段,為了“我”的存在,我們都曾不顧一切。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都沒有達成,轉而帶上乖巧懂事的面具,劉敏濤也不例外。
她出生在山東煙臺,在這個考試大省,她做了父母眼中的乖巧孩子,努力學習,考入中央戲劇學院。
然后,順理成章地結婚生子,老公是個富豪,婚后也有個可愛的女兒,無論怎么看,她就是標配中的“人生贏家”。
所以,她從正起步的事業中全身而退,開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如她所說,36歲前,她就是一個“叛逆的絕緣體”,一直“標準”地生活,但她不快樂。
演講中,她說了一個關于冰激凌的故事,讓我聽了很難過。
前夫帶她去日本清水寺旅游,她很想吃一根抹茶冰激凌,但沒有吃到。她輕描淡寫地解釋為:“因為我身無分文”。
這一點也不難推測,婚姻里,一個男人可以帶她坐頭等艙,住五星級酒店,但卻絕不會為她做她想做的事,哪怕只是一根微不足道的冰激凌。
這樣的感覺就是不能掌控生活的感覺。
所以,離婚后劉敏濤拼命掙錢和提升自己,專門跑到當年那個地方,吃了一根等待已久的抹茶冰激凌,她說:“那是自由的滋味”。
可見,叛逆背后,不是要與誰為敵,而是內心深處,對于人生的掌控感,換句話說,就是從應該怎么活到我想怎么活。
好的叛逆是激發潛意識,但有意識地活
心理學家榮格說:“除非你意識到你的潛意識,否則潛意識將主導你的人生,而你將其稱為命運。”
潛意識蘊含著豐富的潛能,但潛意識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趨利避害,享樂避苦,所以,我們會去選擇一些可以暫時帶來好處的事情。
比如,本想早睡早起的你,看到一個好玩的視頻,還是會忍不住刷到后半夜;想要減肥的人,看到美食,還是狼吞虎咽地吃掉。
要想叛逆到逆襲的地步,我們就要學會暫時擱置所有的不適,去忍耐和堅持。
有個朋友研究生畢業,跟著公務員老公去了一個小縣城的農村,婆婆身體不好,所以她在家里帶了4年孩子,與孩子的成長相比,英語專業的她也以同樣的速度和社會關系做著分離。
孩子進了幼兒園,她想找工作,但家人都不支持,最終在同學幫助下,她還是進了一家外企,做起了海外銷售的工作。
家人不理解,工作磕磕絆絆的她陷入糾結。
她有一次給我打電話痛哭,原因就是,客戶突然給她打來電話,緊張的她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所以第一次對話就這樣尷尬收場。
我不認為是她實力不夠,而是她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在作怪。
在一群90后同事群里工作,部門經理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即便有著英語專八的證書,她還是膽怯、自卑和恐懼,而潛意識總是提醒著:“我不能”。
但幸運的是,她沒有選擇放棄,她開始每天和馬來西亞籍同事用英語交流,早上5點起床練英語口語,慢慢地,那份自信回來了。年前,她開心地說自己升為了區域經理。
劉敏濤的逆襲之路也是如此,走上《演員的誕生》舞臺時,導師席上坐的是自己的師弟師妹。飾演的劇里,她只是大了幾歲,卻要演別人的“姐姐”和“媽媽”。
在這樣的境遇里,她說自己也會想要退縮,也會覺得難堪,但沒有辦法,逆流而上,才有機會。因為這份堅持和勇敢,她全情地投入,被馬克評為:“教科書級的表演”。
她們相似的是,都努力克服著潛意識想要逃避和退縮的心愿,而是有意識地堅持和挑戰。
所以,叛逆絕不是多酷多爽的事情,有價值的叛逆是一份擔當和成熟,要忍受一些痛苦,然后有意識地去堅持和重復。
叛逆不是挑戰規則,是尊重自我
奧修說:“一個真正叛逆的人,是一個既不順從社會也不反對社會的人,他依據他的了解、依據他的小小光芒而活。”
郭盈光就是這樣,為做碩士畢業論文,她曾在公園做過征婚。
即便有著碩士學歷,職業發展前途很好,但因為35歲未婚,她被稱為“最美郊區房”,甚至有人跟她說:“女兒無才便是德”。
這次體驗讓她感受到始料不及的觸動,為此,她做成了一個作品《順從的幸福》。
但順從一定幸福嗎?
她曾寫下過一句話:“我,33歲,是一個“剩女”,對于愛情來說,是不是太晚了?”
當時的她或多或少是迷茫的,但經過幾年的成長,在35時,她說:“我,35歲,未婚,我有我的價值,我很幸福。”
就像李宗盛唱的那樣:“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
郭盈光像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女生一樣,并不是一個不婚主義者,只是還沒有遇到合適的人。
她們陽光積極,有自己喜歡的事業,可以為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買單,這樣的叛逆不應該被指責。
其實,叛逆的人未必是在挑戰社會規則,只是他們更遵從內心深處的聲音,說到底,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別讓任何人打亂你的人生節奏
很多時候,我們會焦慮、迷茫的原因不過就是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又違背自己的內心。為了迎合那些被稱為“應該”的東西,去學習、生活和工作。
但我們卻很少問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就像前段時間很火的一個視頻說的那樣,不要讓任何人打亂你的人生節奏。
有的人21歲畢業,27歲才找到滿意的工作;而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有的人十幾歲就信誓旦旦地要成為某一類人,卻在26歲時改變了想法;
有的人還沒結婚卻有了孩子;有的人結了婚,卻等了10年才生孩子;
有的人在穩定的工作狀態里如魚得水;有的人放棄穩定的工作,去不知死活地創業。
任何一種選擇都是自由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因為沒有誰可以代替誰活著。
即便人到中年,憑什么只有一條危機的路可選呢?他們有著豐富的閱歷,經歷過失敗,也擁有過成功,想要重新開始,也不過就是一個選擇的距離。
所以,愿每一個人都無懼歲月,愿每一個指指點點都化作祝福,愿每一個“叛逆”者,都將力量指向自己,去成為你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