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孩子叛逆期家長怎么做(八歲男童叛逆父母如何應對)
我個人總覺得,現在這年頭,經常有一些概念和名詞,被過度使用了,比如:叛逆,比如:多動,比如:尊重孩子……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拿叛逆期來說,我沒研究過,但是回想我的成長過程,我不覺得有過那樣一個特殊時期:不聽話、總作死。我身邊的童鞋,我也沒感覺到他們的異樣之處。
反而是現在,經常從家長口中聽到這個詞,動不動就說“這孩子是不是叛逆期了”,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說,初中生的家長說,小學高年級的家長說,剛上小學的家長也這么說。
不怕得罪人,在我看來,什么叛逆啊,就是家長因為對孩子的陪伴、了解不夠,管教乏力,給的一個看似冠冕堂皇、實則推卸家長責任的說法。
怎么想起說這個話題呢?
起因是前幾天在朋友圈里轉發了一篇文章《別讓“心情式育兒”傷害你和孩子》,一個久未聯系的朋友很有共鳴,留了言。看樣子她家娃很“叛逆”,她很苦惱。于是我就關心了一下,我們在微信上聊了聊。
簡短的聊天,我捕捉到的信息是(不一定準確):
朋友夫妻因為工作原因,在國外住了幾年。孩子到了學齡,覺得中文不好了,就回到國內上學,過去的一年在國內,由爺爺奶奶帶,他們夫妻倆在國外。
為了給孩子補習,就給孩子報了幾個班:藝術類、運動類、語文類。
孩子不愿意上,經常發脾氣,老人貌似管不了,她迫不得已改變計劃提前回國照顧孩子,但經常被娃氣得要死。
從我們的聊天得到的信息(畢竟沒那么詳細),我分析了一下朋友娃這種現狀的原因。
一、分離一年,沒有安全感。
二、環境大變,壓力山大。
三、老人帶娃,缺少了解。
四、終極根源:不重視孩子。
待我一一說來。
一、分離一年,沒有安全感。
據我所知,孩子爸爸呢,工作太忙,朋友的孩子基本上從小是她自己帶的,老人幫過一段時間的忙。
小時候跟著爸媽去了國外,過了幾年,突然被送回國,跟著不算很熟悉的爺爺奶奶,并且離開爸爸媽媽,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影響。
沒有任何過渡,沒有征求孩子的意見,突然離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給“扔”回國內,身邊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生活環境、學校、小朋友、爺爺奶奶。
這一下就是一年。
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二、環境大變,壓力山大。
朋友的考慮是因為孩子在國外待了幾年,母語不好了,所以送回國上學,再報幾個班,希望孩子快速成長、進步。初衷并沒錯。
可是,初衷沒錯,把事情辦壞的還少嗎?
不要用動機正確,
掩蓋方法錯誤。
孩子母語不好,原因是在國外待了很久,沒有語言環境。但是,就沒有家長的問題嗎?畢竟孩子的語言環境,還有家庭呢!在我看來,這一點是家長的失職。
那么請問,幾年時間造成的問題,可能一年就解決嗎?幾年缺少語言環境,“扔”回國一年,點燈熬油,加班突擊,就能解決嗎?
從常理上講,也不可能啊,俗話都說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既然不可能靠突擊就解決,那干嘛給孩子報那么多班,加那么大壓力呢?
一二兩點,哪一點對孩子來說,都是一道坎、一座山。現在兩座大山一齊壓下來,孩子有多不容易!
孩子的“叛逆”、發脾氣、不聽話、氣死人,其實是在說:
突然離開爸爸媽媽,
突然離開熟悉的環境,
突然換了人照顧我,
我不適應、我不習慣、
我不想這樣。
我想回去,
我想爸爸媽媽。
我不認識這些同學,
我聽不懂老師講的課,
我聽得頭疼。
我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
好好的,怎么忽然變了呢?
我不想上課,
我想玩,
我想自由自在。
我想要快樂!
三、老人帶娃,缺少了解。
老人不是從小把娃帶大的,彼此之間沒有感情基礎。但是老人肯定疼孫子,突然把孩子交給他們帶,都不知道怎么疼好了,肯定是無微不至、捧在手心。
老人越是這樣,孩子越是過分。在家里恣意妄為,唯我獨尊。
但總有出格的時候,老人治不了了,就得說幾句,孩子從來沒被老人說過,一說娃更不得了了。變本加厲,宣告主權!
老人也受不了了,趕緊讓你爸爸媽媽來管你吧!
就這樣惡性循環,孩子越來越“叛逆”!
可是,這難道不是娃在說:
我想爸爸媽媽,
你們把我扔給爺爺奶奶,
怎么就不管我了呢?
四、終極根源:不重視孩子。
一切的一切,我覺得都源于:不重視孩子。
當然,我預料到會被反駁的:
我怎么不重視孩子了?
我們工作是為了什么?
出國是為了什么?
把孩子送回國又是為了什么?
不都是為了以后的生活更好嗎?
但是我留意到這3個細節,讓我覺得朋友對孩子的重視遠遠不夠:
1.孩子的位置。
我們倆聊天,我說我是那種孩子最重要的人,什么事都先考慮孩子。
朋友說:孩子是重要,但我自己更重要。
不能說朋友有錯,但是這就決定了,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你首要考慮的出發點,會是什么,會是誰。
因為我是孩子第一,我肯定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因為她是自己第一,肯定潛意識里就先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
2.沒辦法。
朋友說,只離開了一年,我說:你想過沒有,這一年對孩子很重要,她說,想過,但是沒辦法。
我說:其實就是個權衡和取舍的問題。
也許我這么說有點兒殘忍,但實際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選擇,你放棄的,就是你覺得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最佳的。
比如:有的大人工作上有重要的機會,但是要離開家2年,讓我來選擇,果斷不去;但讓一個事業心強、不把孩子放在第一的人來選,當然是去,理由也很正大光明:我工作好了,掙更多的錢,不也是為了孩子嗎?
但是親愛的,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嗎?他可以不要那么多錢,但他想要爸爸媽媽的陪伴,每天一起吃飯。
3.沒時間詳細溝通
在我和朋友簡短的、只言片語的聊天中,我總覺得她很忙、很忙,忙到沒時間聊天。
然而,孩子目前的狀態,不是應該很急切想要改善嗎?怎么說,我也是當老師的人,其實不是應該好好聊聊嗎?
一邊為孩子的狀態著急,一邊又不能夠找出時間來去好好面對和思考解決。
在我看來,還是不夠重視啊!
不能白白把朋友出賣了,給一點我的想法吧。對策:
一、自己帶孩子
二、提高陪伴質量
三、學習細水長流
四、走進孩子內心
一、自己帶孩子
必須要爸爸媽媽帶孩子,尤其是孩子的教育,老人只能是輔助。
二、提高陪伴質量
朋友問我:沒時間的時候怎么辦?
我一懵,我沒有沒有時間的時候啊!
上班的時候,孩子上學。下班以后,時間都給孩子。自己的事情,等孩子睡了以后再做,或者在孩子上輔導班的時候,我在外面一邊等他一邊做。
這是我(沒病休時)的常態。
因為首要是孩子,所以不存在沒有陪孩子的時間。這就是我的邏輯。
所謂的沒時間,有多少真的是無從選擇?又有多少,其實隱藏著“我的事更重要,孩子的事等有時間再說吧!”
就算沒時間,那可以在有時間的時候,充分陪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而不要人在、心不在,表面是在陪,其實把孩子往游樂場一“扔”,自己玩手機。或者陪孩子玩著玩著,總是接電話。更不要總覺得自己委屈,“看我多偉大,犧牲了自己的事,專門來陪你!”拜托,本來這就是你的義務!
三、學習細水長流
孩子的學習問題,根本不用擔心。
朋友夫妻倆,都是國內Top10高校畢業,基因在那兒擺著呢,孩子的學習不可能差。一時的問題,不會影響正常的走向。
至于孩子的母語問題,這倒沒那么迫切。可以在家里多看看中文書、說說漢語、看看中文動畫片,就好像中國的孩子學習外語那樣。最不濟,如果以后回國,再慢慢學唄。
不值當為了這個問題,給孩子那么大的壓力,把孩子“逼”得“叛逆”了!
四、走進孩子內心
把孩子當成孩子吧,別當成小大人,別當成你的附屬品。
孩子這樣的年齡,會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心理,
你的孩子哪些方面是獨特的,有什么喜好,有什么優點,
你都了解嗎?
如果不夠了解,你愿意花心思去努力嗎?
孩子和你聊天的時候,你愿意認真傾聽嗎?
而不是敷衍了事。
孩子是能感覺、能分辨出來的。
你都敷衍對待他了,還嫌棄他不聽話,到底是誰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