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問題有哪些(青春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青春期是一個人從兒童邁向成人的過渡時期。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很容易造成心理問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出現青春期閉鎖心理和早戀問題。
青春期閉鎖心理
青春期閉鎖心理主要表現為中學生外在的表現和內在心理不同于一個整體。
中學生閉鎖的心理問題主要在中學生消極心理下存在,中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下,會封閉自己的內心,不愿意與任何人進行交流。
☆ 青少年出現閉鎖心理成因:
1. 生理成熟前傾與心理成熟滯后的矛盾
一般說來,青少年生理成熟在先,心理成熟在后。現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提前。
這種生理上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性器官的發育成熟,使性意識、性沖動,性體驗等等接蹉而至。
必然給青年人帶來種種困惑或疑慮,產生各種神秘不安的復雜心理。
與此同時,他們的心理成熟卻顯然滯后。
他們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遠未形成。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生活能力、自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還很弱。
加上社會文明和發達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客觀上造成青年一代社會化心理成熟的滯后。
生理與心理發育不同步的差異越來越大,由這種不平衡產生的矛盾不斷加劇,是當代青少年的一個顯著特征。
這些貌似成人的青年,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都十分幼稚。
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經驗來為因生理成熟產生的種種困惑解難釋疑。無法合理地為自己減輕心理的重負。于是便呈現出沉默、靜思、獨處、煩躁等表現。
2. 自我意識的發展與社會要求間的矛盾
青春期又稱“自我覺醒期”、“人生斷乳期”。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開始擺脫對成人的依附順從關系,向獨立自主的方向轉化,開始了社會人的角色。
這種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使青少年產生明顯的成人感和獨立性。但人的自我覺醒、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
青春期的“自我”只是起步,帶有很大程度的幼稚不成熟:
往往與人類社會長期建立起來的一整套道德法律等規范相違背。
與他們所處的國度、民族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不一致。
與他們的家長、老師的要求相悖。
這種矛盾和差距使青少年感到得不到理解和承認,因而產生種種思想上的焦慮,情緒上的煩躁、意志上的動搖、行為上的封閉、情緒上的抵觸、人際關系上的緊張等等閉鎖心理的表現。
3. 個性因素
氣質性格外傾、活潑好動的人,興趣廣泛、生活圈大的人閉鎖心理表現不很明顯。
相反,氣質性格內向、生活圈狹窄,生活單調的人,閉鎖心理表現指數明顯提高。
4. 家庭因素
生活在與父母關系和諧親密,父母對青少年的關心較全面,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家庭中的青少年,閉鎖心理的表現指標數低。
相反,與父母關系疏遠甚至緊張,或父母只關心學業,或采用嚴厲管束、放任溺愛型教育方式的家庭,青少年閉鎖心理表現較明顯,殘缺家庭的青少年學生尤為顯著 。
5. 學校因素
青少年與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關系融洽、友好,與同學親密無間,有較多好朋友,學習成績好,他們閉鎖心理表現不明顯。
相反,與老師關系緊張、情緒對抗,缺少朋友,閉鎖心理表現顯著。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閉鎖心理表現也很突出。
早戀問題
“早戀”是發生在生活、經濟上尚未完全獨立,同時距離法定結婚年齡尚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少年群體里的戀愛行為。
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青少年異性之間的交往屬于一種本能的吸引,中學生戀愛事態的發展,常常取決于成年人的引導。
“青春的愛就像手中的一只紙蝶,遇見風會吹走,遇見雨會沉淪,遇見火會燃燒?!?/p>
推一推,可能催成早戀, 拉一拉,則拉回友誼,所以我們要把一般的異性交往和“早戀”區分開來,要尊重青少年的感情,不要壓制打擊,而應循循善誘。
☆ 青少年出現“早戀”行為的原因如下:
1. 性意識的覺醒
青少年從進入青春期開始,下丘腦垂體性腺系統分泌各種激素,性器官迅速發育成熟,出現第二性征。
在性特征出現的動力作用下,性意識逐漸覺醒,對異性的好奇心及神秘感加強,從而驅使他們探索異性的身心發展狀況,接近異性、追求異性。
2. 愛與歸屬感的心理需要
這是中學生戀愛的深層次心理原因。
青少年歸屬與愛的需要表現為對友情和親情的強烈渴望,他們希望與異性交往,渴望有團體歸屬感。
親情的缺失是產生“早戀”的原因。
- 家庭不和睦,關系緊張,父母經常吵架,會使青少年缺乏家庭溫暖;
- 家庭結構的殘缺,如單親、離異家庭的青少年往往缺少家長的關心,常常感到孤獨;
- 有些家長忙于工作或長期工作在外,將子女寄托給他人,使得子女情感需要不能滿足;
- 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粗暴專斷,會讓學生對家庭感到不滿。
當學生尋求愛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從家庭之外的異性朋友那里求得安慰,取得心理上的補償。
3. 好奇和模仿從眾心理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索和追求,對一切未知領域敢疑敢問,并通過親自實踐或模仿來滿足。
當他們看到小說里的愛情故事如此之美,內心便產生好奇,總要千方百計找機會去體驗一下。
另外,充斥于書刊、雜志、網絡等傳媒中的不健康的性內容,給分析判斷能力相對薄弱的中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鋪天蓋地的影視作品,也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生動、有感染力的戀愛榜樣,這些都對中學生戀愛的產生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所以說,當中學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時,老師和家長更要關注孩子的成長,不能夠對其進行一味指責,要給予適當的包容,要試圖去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去理解孩子的行為,才能與他們良好溝通,引導他們走好人生的特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