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視(父母教育方法不統一的害處)
你猜猜說的是啥?
能進來看這篇文章的,絕大多數應該都是家長吧?那么大家想一想,看到標題之后,再結合一下自身的實際情況,你聯想到的是什么?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是打罵孩子,批評太多,對孩子要求過高,督促啰嗦,還是?
當然,剛才列舉的那些,也都是錯誤的教育方法,但那要論持續時間最長,堪稱代代相傳的“祖傳技藝”,也是我今天想說的,我覺得還得數它——聽話。
聽話!
聽話了才是乖孩子。
你怎么不聽話?
之所以說它是代代相傳的, 是因為現在為人父母的家長們,在小時候就感受過“聽話”這兩個字的威力,且備受“折磨”。
然后,當他們長大了,做了父母,竟然又自覺、不自覺地,把這個方法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幾代孩子,可謂被這個“聽話”荼毒頗深。
“叛逆期”,是誰的叛逆期?
前一陣去親戚家,他們孩子初三,覺得孩子已經過了叛逆的高峰,開始顯得有些懂事,并且能理解家長,也愿意去理解家長了。
說起孩子的“叛逆期”,我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孩子從來沒有什么所謂的“叛逆期”,這個名詞,只是家長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的。
孩子的這個所謂“叛逆”,一直都存在,而且其實只是他想自主而已。
孩子小的時候,這方面之所以表現得不明顯,并不是他不叛逆,只有到了哪個年齡段才會叛逆。而是因為,那時候孩子還太小,不得不“聽話”。
一方面不知道什么事需要聽父母的,自己能做什么事;一方面也沒有膽量反抗,或者說出自己的想法;還有一點是,小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很深,很多事只能聽父母的。
所謂“叛逆”,是家長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小時候明明很“聽話”,是個“好孩子”,為啥長大了就“叛逆”了?
實際上,孩子是一直想自主的,之所以孩子長大一些就變得“叛逆”,無非是孩子大了,前面三個理由就不存在,或者減弱了,把他們的自主表現得更明顯了而已。
如果孩子一直很聽話
站在家長的角度,有時候希望孩子“聽話”,可能真不是覺得孩子聽話了就能有多好,純粹是出于“自私”的角度,自己可以省很多事。
孩子聽話了,對家長可謂是好處多多,不用雞飛狗跳,不用氣急敗壞,不用操心生氣,孩子自己啥都懂,你說啥他聽啥,你讓干啥他干啥,多爽。
但這樣,對孩子本身好嗎?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經常給孩子講《嬰兒畫報》上的故事,有一次就突發奇想,為什么那些故事里的寶寶都特別聽話、特別懂事?
就算有時候不聽爸媽的話磕了、碰了、摔了、傷了,這樣的事只要有一次,故事里的寶寶就會立即變得無比聽爸媽的話,并且還要保證,以后再也不干調皮、危險的事了。
我就想啊,家長們帶娃都雞飛狗跳的,小孩根本不會聽你的,要是所有孩子都像故事里那樣聽話,寶爸寶媽們,豈不是會省很多事?
但是,愛動、愛跳是小孩子的天性,如果他們為了順從父母的意思,讓父母方便、省心,都坐在那里靜悄悄的,特聽話,特乖。
這時候,父母們又該作何感想呢?
后來,我把這個問題提給了老婆大人,她想了一下說:害怕。
我說,我和你同感。
當一個孩子早早放棄“叛逆”的權利,放棄抵抗,放棄自主,一直都很聽話,會是什么結果?
媽寶可能算是很好的結果了,搞不好家長養了幾十年,最后孩子還在家啃老,還埋怨你沒把他照顧好,給他的錢不夠多。這樣的例子,這些年也有不少。
所以,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孩子“不聽話”、“叛逆”并不是什么壞事,反而是好事,要是孩子一直不“叛逆”,一直很聽話,那可能才是更大的問題。
至于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不聽話”、“叛逆”,我覺得也不復雜,主要還是改變觀念。
如前所述,“不聽話”、“叛逆”的概念是家長站在自己角度看孩子,但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呢?這是成長的欣喜,是獨立自主的標志,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和這樣的孩子對著干,就是和自然規律對著干,很難不灰頭土臉。
如果能嘗試著理解它,接受它,適應它,是不是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