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青春期會非常叛逆?(什么性格的孩子青春期叛逆更嚴重?)
這個春節(jié),不能逛親戚,只能和父母24小時呆在一起。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shè)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tǒng)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shè),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尤其是對于一天24個小時都要和孩子相處的父母,考驗比孩子上學的時候更大。
過年期間,家里的小孩子們也都聚集在一起,有些家庭甚至“四世同堂”。
“不懂事”、“不聽話”、“愛鬧騰”,就算平時很乖的還在,在和小伙伴相處的時候,也難免變得“淘氣”。
這個時候,父母的反應(yīng)對孩子有多重要呢?
美國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充分證明:
早年情感滋潤對一個有思維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學家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
其中一個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瓶。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yīng)該和有奶的“鋼絲媽媽”更親近。
但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身邊。
生命內(nèi)心本能的向往和需要溫暖,這種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讓人警醒的是,這些獼猴成年后,大多數(shù)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中。
即使通過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也對小猴冷漠無情,殘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它們身上反映的“孤兒院現(xiàn)象”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須依循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的過程成長一樣。
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發(fā)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
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在青春期太叛逆了,就是因為在孩子需要足夠的愛和安全感的時候,沒有及時給與。在青春期,他們就以各種各種的對抗想表達這種需求。
家庭的溫暖,尤其是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yǎng)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