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孩子到了2歲叛逆期)
媽媽:(摸著孩子的頭)”孩子,我們一起收拾玩具吧?”
孩子:”不要。”
媽媽:(商量性地問)”那我們出去玩一會,好不好呀?”
孩子:”我不去。”(說完把頭撇過去)
媽媽:(不耐煩地)”那你自己呆著玩。”
孩子:(大哭)”啊啊啊啊不要!”
很多家長都說孩子以前很聽話,后來越來越叛逆了,感覺很難帶,不管是強硬的要求孩子還是苦口婆心求孩子,他們老是不愿意這不愿意那。這很可能是孩子正在經歷一個說”不”的時期。如果你的孩子處于這個時期,那么家長們好好做一下”功課”。
孩子說不的年齡
孩子說”不”,不是一時興起。在幼兒心理學上,把孩子開始說”不”的時期,稱為”反對”階段。這個階段即標志著朝自己身份邁出的第一步。
從孩子十八個月大開始,他們就會開始拒絕,會一直持續到孩子三歲左右。這個年齡是孩子自我肯定的機會,他認為自己也可以擁有力量,所以想反對父母,用自己的力量說”不”,這個他展現個性的好機會。
了解孩子說”不”的背后原因
兒童心理師貝雷貝貝說:孩子開始說”不”的年齡,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背后的原因也是值得家長們看一看的:
1、 孩子要建立一種自己的方式
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他打算把這一點公之于眾,在孩子十八個月之前,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父母的影子。但是現在,他開始要說出自我,因此他便會說”不”。
2、 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意愿不同于別人
在說”不”的時候,這種拒絕其實是在體現他的意愿。孩子在慢慢認識自己的獨立存在,就會有一些自我意愿,尤其是他們發現自己說”不”的時候,家長會重新審視他們的需求,這就讓他們更加意識到這個詞語的強大。
3、 孩子想要追求自己的自主權
面對孩子說”不”,不少家長的一第一反應都認為是孩子的叛逆,而不是他們的需求表達,一些孩子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他們會想要自己完成,反而別人幫助他完成,他會不高興,這也是引發孩子說不的原因。
比如孩子自己在穿衣服,穿了十分鐘還沒有把衣服穿整齊,家長就會想要代勞,但是家長一伸手,孩子會說”不”,如果強行幫他們完成,孩子甚至會大哭大鬧。我們理解家長的幫助是想提高孩子的效率,但是在孩子看來是自己的自主權被剝奪了,這個敏感時期的孩子,一定會說”不”來反對。
4、 孩子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
當孩子說”不”時,不少家長都會表現出很驚訝的樣子,這就會讓孩子更有存在感。《說不的孩子》里說過:孩子說不等一系列行為,都是為了引起家長關注的方式。這也是孩子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在許多的二胎家庭中,本來十分乖巧的哥哥姐姐,卻慢慢開始不聽話了,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弟弟妹妹的出現,分走了爸爸媽媽的關注,自己為了能夠感受到關愛,那么一定要表現的更有存在感。
聰明家長面對孩子說”不”的策略
孩子說”不”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能不理不睬,但是很多家長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我們可以從孩子說”不”的幾點原因,進行應對。
1、 給孩子一個選擇
孩子在做一個選擇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有權力,讓孩子飯前洗手,比起強迫孩子洗手,不如讓孩子做一個選擇:你喜歡水果味的洗手液,還是花香型的呢?這種選擇能夠讓孩子有機會體現他的個性,感受到自己的自主權,是符合孩子需要的一種策略。
在前面我們說過,孩子說”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自我意愿的發展,因此要多給孩子享受”做主”的感覺。
2、 給孩子一些時間準備
如果總是用命令和陳述的語氣,讓孩子馬上去做一件事,那么他們肯定不愿意配合。比如家長能夠告訴孩子再看五分鐘電視就吃飯而不是讓孩子馬上去看電視,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不得不馬上離開游戲而感到難受。
給孩子一些時間準備,還是能夠讓他們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們可以在這段時間里有自己的自主權,好過完全被剝奪自主。
3、 適當和孩子示弱
當孩子和家長說”不”,家長不要覺得這是孩子在挑戰自己,一時間家長和孩子雙方僵持不下,這樣就會引起雙方之間的炮火。其實,家長適當地示弱是不僅能夠化解和孩子的矛盾,還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當家長強迫孩子練字的時候,與其說”趕緊練字,別玩了!”,還不如請求孩子,問孩子一些字應該怎么書寫,讓孩子給出一些指導,孩子一定會有成就感,而他們就能夠獲得滿足,在這個時候也就能夠配合家長的要求了。
4、 家長自己要少說”不”
家長如果就很愛說”不行、不可以……”,這樣要求孩子,會被孩子覺得說”不”是有一種力量在,他們自然會想擁有這種力量,也就會說”不”。
那么家長自己一定換一種要求孩子的語言,讓孩子不要吃冰淇淋,可以說成讓孩子孩子吃水果等等。使用正向的語言,讓孩子少聽到”不”。
家長要避免掉入這些陷阱
在教育孩子上,家長很容易掉進很多陷阱。而處理孩子總是說”不”,那么一定要避免這些”陷阱”,不僅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還可能導致親子關系惡化。
1、 家長不耐煩
面對孩子一直的拒絕和反抗,家長很容易失去耐心,在這種時候,家長一定要盡量保持冷靜,畢竟孩子很多事都不懂,需要家長來引導。如果家長不耐煩,那么這種強烈的反應就會讓孩子加強他的態度。
2、 服從孩子的要求
服從孩子的要求,對孩子來說是不太好的,容易讓他們養成一些壞習慣。《育兒寶典》里講到面對孩子的要求,最好的是合理的要求可以答應,而也要懂得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
李女士對兒子就十分寵愛,孩子做什么,她都會滿足孩子。這次,孩子卻想要最近新出的一款價格不菲的游戲機,李女士有些猶豫,孩子馬上就大哭大鬧,李女士沒辦法又只能給孩子買。小時候孩子要的只是一些玩具,但是孩子長大了要求更高了,那么家長的壓力也是十分大的。
3、 放棄對孩子的要求
家長是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不是孩子說”不”,就有些事可以不讓孩子去做了,這樣孩子覺得自己的反對是有用的,不管是好的壞的要求,他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對于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4、 家長要控制一切
俗話說”硬碰硬,一定是兩敗俱傷”,有部分家長的控制欲十分強烈,如果孩子說”不”,家長就會對孩子進行打罵,這就容易讓孩子身心受傷。控制孩子的一切,也會讓孩子在家長構建的框架里感到壓抑,孩子的成長應該有自由。
抓住孩子說”不”的好時機
孩子開始說”不”,其實是一個好兆頭,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初步判斷,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機會。
1、 面對陌生人的食物玩具,孩子要說”不”
孩子容易受一些誘惑,所以很多壞人都會用孩子們比較喜歡的玩具或者零食來騙孩子,那么家長就要告訴孩子,他們想要的東西,只要合理,家長都會盡量滿足,但是陌生人的東西,一定要說”不”。
2、 讓孩子明白說”不”是一種智慧
在孩子開始說”不”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怎么去和別人說”不”,而不是讓他們一味去遷就別人的要求,這樣孩子就能夠少做一些不情愿的事。在拒絕別人的時候,讓孩子學會委婉,禮貌的說”不”,這也是讓孩子在學習正確的人際交往。
3、 鍛煉孩子的勇氣
有一些人有這樣苦惱,不知道怎么拒絕別人,而最后都是自己吃虧。孩子說”不”,就是出自于他們內心的反抗,而很多人就缺少這種勇氣,他們害怕自己拒絕別人,會讓別人不高興,而本來是別人請求幫忙,卻會因為幫不了別人感到自責內疚。
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學會說”不”很重要,但是有時候說”不”這種勇氣,很多人都沒有,成為好人是應該的,但是一定不要讓孩子貼上”老好人”的標簽。
面對孩子說”不”,作為家長,一方面得避免孩子養成任性的毛病,另一方面也要讓孩子有機會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個性的壓抑是不利于人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孩子也有說”不”的權利,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成為一顆獨特又有光芒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