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總是挑剔別人,覺得同學這不好,那不好,覺得同學思想幼稚、話題無聊,要不就是覺得學習氛圍不好,教室里太吵了等等,總之,各種挑剔層出無窮。家長聽了就頭大,想想這么多問題,哪哪都不對勁,然后就開始和孩子說道理,要理解別人,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教室太吵了要不你上自習時戴耳塞等等,反正就是想盡各種辦法想解決掉這些問題,結果是問題沒有解決,孩子已經把房門都關起來了。
其實,孩子之所以有這么多抱怨和挑剔,不是因為真的存在這么多問題,也不是因為同學真的那么不好,是因為孩子內在的信念存在偏差,他對自己不滿意,他的內在認為自己是個不受歡迎的人,由此產生了自卑感。但每一個人都會去追求一種優越感,這是人的趨利避害的本能,為了追求優越感,他會把對自己的不滿意投射出去,通過找別人的缺點來讓自己感覺好一些。
但這只是孩子大腦構建出來的優越感,不可能持久,因為如果進入集體,大家的評價標準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樣,由此就會產生對比,讓他不可能持續保持這種優越感,于是孩子又會發展出另一個目的,就是避免進入集體,這就成了他的目的。根據阿德勒的目的論,當孩子有了這樣的目的,他就會圍繞這個目的來找出各種理由,讓自己不進入集體合理化。于是就有了剛才說的那些理由和原因。其實不是因為這些問題孩子不進入集體,而是因為他不想進入集體才有了這些理由。
那如何才能夠幫助到孩子走出這樣的目的,構建一個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呢?
那首先我們得搞清楚自卑感來自何處?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原生家庭里很少得到認可和肯定,父母更多的是高要求、高期待,批評指責比較多,孩子永遠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尤其是進入初高中后,學業壓力變大,成績下降時,父母更加嚴格和打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形成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認為自己不好。
由于自卑感積累,為了保持自身的優越感,孩子就會用從父母那里學會挑剔和指責,去對待身邊的人,與周圍的人產生越來越多的摩擦,出現人際關系問題,和同學的關系越來越糟糕。
因為關系不好,在集體中找不到存在感和價值感,慢慢就會出現脫離集體的目的,于是就會出現不愿意去學校,三天兩頭請假,或找各種理由不去學校,甚至出現休學現象。
其實那些孩子的理由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他不想待在集體里了,因為在那里他覺得好無聊,好無助,好沒有存在感,所以他不去學校是讓他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如果家長執著于去解決那些問題,那孩子只會找出更多的理由,最后連理由都懶得找了,直接關門不出。
原因找到了,那咋辦呢?家長很迷惘,孩子很無助,世界很煩惱!
因為自卑,為了保持優越感,所以想逃離集體。如何才能讓孩子重新找回重回集體的勇氣呢?
首先,缺什么補什么。孩子的自卑是由于過去家長的高要求、高期待,以及各種控制和指責。那家長就必須放下自己的各種期待和要求,接納孩子這個人,不帶任何條件地給予孩子關愛和接納,允許孩子暫時的退縮和逃避。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慢慢體會到,原來我這么糟糕也值得被爸爸媽媽愛,原來不是因為優秀才值得被愛。
其次,全方位看見孩子這個人。以前,家長只盯著孩子的成績,成績好就夸,成績不好就罵,成績成了唯一評價孩子的標準。現在,我們需要從孩子的點滴中去發現他的閃光點,孩子會游泳、打游戲打得好、會燒菜、會打乒乓球、會幫媽媽拿快遞,用這些以前從未看見的小確幸都會成為點亮孩子內心的火種,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人間值得。
第三,相信孩子一定是向上向好的。孩子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對于他來說最好的選擇,我們要無限地包容孩子,用無條件的愛去滋養孩子,只要孩子真正感受他父母的愛,他內心向上向好的種子就會發芽生長,這是自然規律,勿容質疑。
相信孩子能解決自身的問題,要有不管教的勇氣
第四,父母要有不管教的勇氣。青春期孩子叛逆,其實是在爭取自己的權利,學習這件事本是孩子的權利,但過去家長都當成了自己的事,這時,我們要將這份權利交還給孩子,這是孩子的課題,學習還是不學習都必須由孩子自己負責,家長根本無法代替。所以,我們必須放下任何想幫助孩子學習的幻想,只有真正放下,孩子才會真正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否則孩子可能永遠不會去負這份責任。
只有當孩子在父母無條件的愛的滋養下,漸漸意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他的內在對自我的高要求就會慢慢地放下,開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了自己就會接納別人,就會減少對外界的挑剔,因為他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優越感。內在沖突減少了,孩子排斥集體的目的就會松動,每一個人都是希望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的,他就會慢慢回到集體中,他就會將與父母相處的方式帶到集體中,慢慢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有了歸屬感的滿足,孩子就會慢慢向更高的需求發展,這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耐心陪伴,補足孩子的心理營養,給孩子一個穩穩的接納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