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叛逆期來臨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惡補功課?
翻來覆去地尋找各種相關資料和書籍,仿佛和自家孩子也不對癥,沒有一劑良藥,可以立馬顯效的。
姐姐三歲上幼兒園的時候,根據我的記憶,斷斷續續哭了大概有3個月之久,以至于整個幼兒園都認識她。
直至近幾年不斷地反思教育,我和爸爸得出結論,孩子的任何狀況,主要是小時候陪伴的時間較少。
那時候的我們,大概都是年輕父母的狀態,為了家庭條件更好一些,初為父母,更多地放在了工作上。
清晰地記得,姐姐1歲,我去上班,她拼命地拍打窗戶,渴望我能留下。但是,上班還是要繼續的。有誰能體會她的感受呢?
成年人都有背負經濟壓力的苦衷吧。
盡管如此,我們也在努力地去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
直到孩子大些了,我們才意識到,真正好的教育資源在家庭,在父母的陪伴。
而且,孩子小時候缺少的時間和陪伴,等他們長大后,我們可能要消耗數倍的時間去償還這段虧欠。
這個償還,主要還是精神上的,它會讓你變得無比焦慮。比如叛逆期的到來。
在流行私立小學的時候,我們也不想失去好的教學資源,也給孩子報名到私立小學。
然而,這只是我們覺得不錯。
看似美好的早送晚接沒作業,我們卻對她的學習情況不了解。
看似省事的私立小學,我們卻對她的精神情感不甚了解。
看似高價的私立小學,我們卻發現學校只顧學習,體能和能力完全沒有得到鍛煉。
看似高大上的私立小學,我們卻發現,孩子并不開心。
然而,直到五年級,我們發現孩子叛逆了,最珍貴的小學階段也很快就要結束了。
姐姐不善表達卻極其細致,思維縝密,敏感好強。
曾經在4年級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不”字連篇。
只要你支持的,她反對,只要你提出的,她都要加個“不”。
還沒等說完,她的房間門已關閉。
姐姐叛逆期的種種狀況,我們一致認為是以往陪伴的缺失。
這也使得,我和爸爸近年來從焦慮,變得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每日孩子們睡去,我和爸爸都會深入探討反思:
今日倆娃的表現,我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
共同反思讓我和爸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通過聊天探討得出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一些問題,我們開始共同去參與一些事情。
比如,我們會全家總動員。
一起去大型游樂場,一起玩三國殺,一起去騎車郊游,一起打籃球。
舉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姐姐喜歡玩CS實戰,爸爸會陪她連打4局,跑的滿頭大汗。
因為喜歡,我們辦了年卡,連續每個周末都去,堅持2個月不間斷,一打就是一下午。
這個的原因,起初就是鍛煉身體,后來發現,能增強她的信心,每局都能打第一。
我們時常給她說,CS實戰都能第一,學習那都不是事。
她好像也真這么覺得,時不時會來點驚喜。
教育孩子,要及時調整作戰方案才是真的。
現在的姐姐,一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回家后能滔滔不絕地講她在學校的趣事,開始愿意和我們一起運動,開玩笑。
開始嘗試新鮮的事物,開始愿意接受挑戰。
總之,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我們也從原來的焦慮變得淡定自若。
在生命的長河里,一段時間的叛逆,其實真沒什么。
真正需要讓她領悟的,是對自己有信心,知道家人都在愛她,是她有力的支持,要有克服苦難的決心和辦法。
和一些更艱難的孩子相比,她已經很好了,我們很知足。
在教育弟弟的道路上,我們似乎汲取了姐姐的經驗。
叛逆期即使來了,屬于自然的生長狀態,生命的一個節點而已。
我們要先耐住性子,淡定,寬容,陪伴,溫暖,積極努力。
在這個紛雜的世界,他們面臨的還有更多的未知,我們能給與的,就是支持的力量。
同時,我們為人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才可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