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文導讀
你好,我是清幽尋勝。今天,我將為你解讀《蕭紅傳》這本書。
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抗日戰爭時期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1911年出生于東北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近郊的古城呼蘭縣,1942年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于香港,年僅31歲。
蕭紅短暫的一生是如何從中國的北方輾轉到香港的?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年里經歷了三段情感,兩次懷了前任的孩子又匆忙進入下一段感情的?甚至在香港術后失語,身邊照顧她的人也只有弟弟的朋友。明明生過兩個孩子,身為母親的她卻沒聽過自己的孩子叫一聲媽,離世的時候也只能感慨:”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一代紅顏就這樣香消玉殞,真如她說的那樣:像一只大鵬金翅鳥,飛得高,飛得遠,在天空翱翔,自在,誰也沒有捉住她。
這位生不逢時的女性,是如何在新舊糅雜的動亂時代,以及炮火紛飛的抗戰時期引起人們注意的?為什么她所留下的作品跨越時空,至今仍為眾多讀者鐘愛,而且國內外學者爭相為她出版個人傳記呢?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蕭紅傳》,試圖從她小時候的生活、長大后經歷的愛情,以及她的文學創作成就三個方面,來還原她的精神世界。作者用史料呈現出蕭紅一生出演的多個角色:比如反抗父權的女兒,天才的作家,拋棄孩子的母親,想自立卻還是要依附男人的妻子。
本書作者平石淑子,日本女子大學文學系教授,被稱作是”日本系統研究蕭紅并卓有成就的學者”。她癡迷蕭紅40余年,曾先后十多次赴哈爾濱、重慶、香港、武漢、廣州等地搜集蕭紅的相關資料。她以女性視角審視蕭紅命運,通過一系列的史料,敘述了這位在亂世煙云中度過,并在硝煙彌漫中成為暢銷一時的女作家的平生。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和作者之后,接下來,我將從三個維度來為你解讀這本書。
第一天,我們來講她的成長過程,看看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她,以及她在學校讀書期間一些不尋常的經歷,最終使她成長為一個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孩。
第二天,我會為你分享蕭紅在同居懷孕后被未婚夫拋棄,如何通過自救,結識左翼作家,以筆奮斗,在抗日戰爭期間輾轉大江南北,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抗日女作家。
第三天,我們將聊聊蕭紅十年中的三段感情,看看她是如何選擇愛情,卻屢屢遇人不淑,獨立而不得,最后凄慘離世的。
接下來我們就正式進入今天的學習,看看蕭紅是如何養成叛逆性格的。
2. 祖父溺愛的童年時代
我們先來看一下,蕭紅的原生家庭以及她抵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前的生活。
蕭紅的祖父在是當時新興的漢族大地主,父親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黑龍江省立優級師范學堂,職位一度是教育局長和教育廳秘書;母親是遠近聞名私塾老師的女兒。蕭紅出生于這樣的家庭算是比較幸運的,衣食無憂不說,也算是書香門第了。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樣的家庭環境注定蕭紅很早就有求學意識,事實上她也是通過讀書進一步打開了她的眼界。
不幸的是,母親在她8周歲的時候就病死了,父親很快就娶了后媽。蕭紅和弟弟于是就只能由爺爺負責照顧。老人照顧小孩子,大都隔代親,對于小孩提出來的要求總是想辦法滿足。吃的玩的只要是能拿出來的,肯定不吝嗇,所以小時候的蕭紅總會因為爺爺多給的一些糕點和干糧,一下子吃多了鬧肚子。
雖然生活上不至于困苦,但畢竟缺少母愛。隔輩老人的愛就是看在年幼喪母沒人疼愛的份上,給點吃穿用的而已,這種只能叫溫暖,但溫暖畢竟替代不了母愛。
所以小時候的蕭紅像個沒大人管教的男孩子一樣調皮任性,爬樹掏鳥窩是常有的事,有時候還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做壞事。如果是生母在世肯定會嚴厲管教,但繼母卻當面不好好教育,背后只把這些情況添油加醋地匯報給她父親,于是蕭紅經常會受到父親嚴厲的訓斥。這也讓年幼的蕭紅蒙上一層陰霾,心里種下了反抗的種子。
蕭紅就在這種畸形的生存環境下一步步長大,她已經到了讀書的年齡了。接下來我們看看蕭紅的讀書時代都經歷了些什么。
3. 不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學生時代
蕭紅的生母雖然出身私塾老師家庭,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在料理家務方面表現出一定的能力。但對于女兒受教育這件事,卻免不了受封建時代一直以來的重男輕女思想,生前硬是不讓蕭紅上學。
五四運動第二年后的春天,蕭紅已經9歲了,在經過與父親多次抗爭并在爺爺的圓場幫忙下,才開始在縣立第二小學女子部學習,所以受教育的時間就比一般同學晚了三年。
但天生不受管束的她并沒有按照女子學校教育的那一套來行事,而是不受封建禮教約束,有著新時代女性自立和覺醒的品質。我們來看看她在學校都做了那些比時代超前的事情?
首先是敢于改變現狀:剪長發,穿短裙。
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女孩子即便是進了學校也都是規規矩矩的,梳著長辮子,穿著曳地旗袍,步履姍姍淑女樣。教育局也明令”嚴禁婦女剪發,應重禮教,維護良俗”,可是倔強的蕭紅卻不順從忍受這些封建規章條例。她偏偏帶頭把長發剪了,不但自己剪了,還鼓動其他女同學剪,甚至親自幫別的女孩子剪。
其次是參加學生學聯運動。
高小第二年的時候,蕭紅已經十三歲。這時發生了上海五卅運動,哈爾濱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支持上海工人和學生運動。她上街和同學們一起游行,進行演講和募捐活動,出演反對封建婚姻的戲劇。這些新潮思想和運動使她對生活和婚姻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她的思想與守舊的父親也越走越遠了。
再次是接受新思想,自稱是自覺的革命者,讀魯迅等其他進步人員的書籍。
她在女子中學的時候文章就寫得很好,經常有文章張貼在學校的黑板上,她也非常有自己的思想。老師要求大家完成畢業前的圖畫,布置的是靜物寫生題材,別人都畫蔬菜、瓜果、花卉和瓶瓶罐罐。她卻自己從外面搬來石頭,借更夫的煙袋和煙荷包,創造別具風格的作品,以此表達她與眾不同的思想和感情。
課外的時候她非常熱愛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和雜文,經常與同學一起互相交換借閱。對郭沫若的《三個判逆的女性》以及聞一多的《死水》等也是愛不釋手;喜歡古今中外的詩歌,像《琵琶行》和《長恨歌》,《雪萊詩選》和普希金的《自由歌》等。那個時候只要是能買到和借到的書,她都近乎貪婪地讀。課余與同學們天南地北地聊著理想、志趣和生活。但這種充實快樂的日子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最后是具有反抗精神,反抗封建家長制的束縛,抵制包辦婚姻。
蕭紅十六歲高小畢業想去哈爾濱女子中學上學,身為當地知名教育家的父親怕她性格外向,不受束縛,強烈反對女兒上中學。他希望女兒趕緊嫁人過相夫教子的生活,并且已經為她選好了未婚夫,對方是時任呼蘭保衛團團長的兒子。
但蕭紅自有辦法對付他,她對外揚言說自己要去做修女。父親怕這些話傳到未婚夫家有損體面,只好同意她去哈爾濱女子從德中學就讀。這個學校一聽校名就知道校風是嚴謹的,學校閉塞的像一個”密封似的罐頭”。女校長裝模作樣,校內假裝自己是女皇一樣高高在上,對外卻膽小如鼠,不許學生上街游行。
在這樣的女子中學,蕭紅因為積極參加學聯的活動,被校長取消了學聯代表資格,學校甚至開始把她當成危險分子。對此蕭紅卻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態度,她說,“當不當代表沒關系,密封的罐頭打破了。”可見這樣的校長和校風都已無法滿足她的成長。
更痛苦的是蕭紅19歲的時候祖父去世了,唯一能給她溫暖的人也走了,她只能以散文《祖父死了的時候》來抒發心中的悲傷。都說有母親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對蕭紅來說,有祖父的地方才是家。沒有祖父保護的她,感受不到家的安全和依靠,家已經是沒有絲毫值得留戀的地方,這增強了蕭紅反抗家庭的力量,她說自己要到廣大的人群中去。
于是,中學畢業前她和同學去吉林旅行后,便從家里逃離了,投奔在北京中國大學讀書的表兄陸振舜,并在表哥的幫助下就讀于師范大學女子附屬中學。但這時候父親來信警告她趕快回家結婚,而且不寄冬天的衣服和錢財以作為制裁。連表哥也連帶被家里警告,并且中斷了給他們的生活費供應,兩個人在北京都無法生存下去。
不得已蕭紅回到了呼蘭,一回去就被父親軟禁在縣城的親戚家中。這一禁就是七個月。不過她倒是沒閑著,利用這段時間記錄下了對農民生活的所見所聞。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勇敢的她再次逃離封建家庭來到北京。但隨即未婚夫也追到北京來,更奇怪的是她竟然放下抵抗,和未婚夫一起回到哈爾濱的旅館,過起了同居生活。這又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4.知識要點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學了今天的內容后,你覺得《蕭紅傳》這本書中原生家庭對她性格的影響,和她在學校時的一些超前表現,以及她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明天我將繼續為你分享《蕭紅傳》,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別忘了分享到朋友圈或留言,明天我們將繼續為你解讀,明天見~
5.本文金句
1. 隔輩老人的愛只能叫溫暖,溫暖畢竟替代不了母愛。
2.都說有母親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對蕭紅來說,有祖父的地方才是家。
3.新潮思想和運動使她對生活和婚姻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她的思想與父親也越走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