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全國人們抗擊疾病的決心和信心,醫護人員的無私和偉大,當然還摻雜著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相信大家天天在家關注新聞、小視頻都遇到過這樣的資訊,比如“疫情階段,孩子與家長大吵一架后離家出走。”,或“孩子受不了家長的嘮叨,負氣出走。”等等。
要知道,疫情期間在外面亂跑是很危險的,因為孩子并不具備較強的保護能力,孩子無法保護自己,不僅容易感染,還容易受到其他傷害,所以在這個時候出走,對家長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
為什么孩子和家長只是吵了幾句,就生氣到要出走呢?
其實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后,獨立人格已經形成,有自己的想法,但大部分家長并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繼而發生沖突。而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增加,發生摩擦的次數也會增多,當孩子進入叛逆階段,內心的不滿又慢慢積壓到不可化解的程度,就很容易出現負氣出走的現象。
遇到孩子叛逆期,家長該如何對其進行教育呢?
1、穩定情緒,拒絕暴力相待
家長和孩子鬧矛盾,很多時候都是話趕話吵起來的,如果誰都不讓誰,雙方都會被逼到死角當中,有些家長甚至會做出打罵孩子的行為,讓問題變得更加難以化解。所以家長想要順利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能聽得進去自己說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自己以及孩子的情緒。
比如,親子間吵架,當時雙方都很生氣,這時候家長不要馬上發作,不妨讓自己和孩子分開一陣子,各自回屋30分鐘,等平靜下來再聊剛才發生的事情,這樣雙方溝通的效果會更好,教育質量也會提升一個檔次。
2、家長要保持良好心態,樹立榜樣
孩子進入叛逆階段情緒不穩定,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家庭的,如果孩子的家庭當中充滿著懶散、吵鬧、表里不一,那么孩子的身上也會逐漸帶有這些性質,即便家長覺得反感,想要幫助其糾正,也不是那么容易實現的。
我們就拿家長讓孩子多看書為例,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的知識面更廣,會給孩子準備很多書籍,并督促孩子去看書,可自己呢,唯一的讀物就是雜志,正經書一天都沒看過,那么多看書有好處這件事,在孩子眼里就會越來越沒有說服力,時間長了孩子也會慢慢變得不喜歡看書,甚至排斥閱讀。所以說,孩子在叛逆階段是什么樣子,取決于家長平時的表現。
3、勸說和懲罰并用
我們經常說反對體罰孩子,尤其是在家庭中,家長最好不要打罵孩子,但結果卻并不如人意。有些家庭,家長從來不打孩子,遇到孩子犯錯,只是說教罷了,當孩子習慣了家長這種不痛不癢的教育方式,不僅會覺得家長很嘮叨,甚至會心生厭煩,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教育孩子,不僅要把道理說通,還應該適當懲罰,這么做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自己確實犯錯了,接受懲罰就是在面對錯誤,孩子有此經歷,未來才會學著約束自己,而家長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勸說和懲罰的度。
其實在家庭關系中,不僅是親子間,家人之間也需要保持溝通,而且是有效的溝通,互相了解互相體諒,才能找到最合適的相處方法,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