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孩子的家長,也經歷了孩子的青春期,領教了孩子的叛逆。今天,孩子大學畢業已參加工作,但當筆者重新思考時,反思出當初自己的做法顯得極為幼稚和不成熟。如果讓我重當一回父親,我想,我會做得更好。
理性
孩子進入青春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是孩子從少年變成青年的階段性象征。這一成長發育過程中,孩子會變得焦慮、壓抑、叛逆、脾氣大、頂撞家長老師同伴、甚者會在家里與父母對著干,更有甚者會出現過激行為。此類情況考驗的是家長的理性,家長的態度,家長的耐心,家長的智慧。做為家長,萬不可和孩子一樣發怒、渲泄,而是將耐心、耐力、耐性有效結合起來,和孩子一起渡過這一特殊時段。
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說白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是有時段的,是有時效的,特別是寄宿制學校的家長,留守兒童的家長,一年中和孩子全天候相處的時間屈指可數。所以說,父母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與孩子心心相印,平等對話,將心比心,充分體現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滿足
適當、合情、合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成長需求。諸如孩子想購買有益的課外閱讀書籍,因為,最美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再窮不能窮了孩子的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接班人。
抗壓
好孩子,好身體,大心臟。古人說: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是家庭教育的氛圍,家長的胸懷,家長的格局,家長的視野,家長的邊界。好家庭、好氛圍、好家長培養的好孩子不但要有好身體,更需要好心理,孩子必須要有抗壓受挫能力,一但失卻這一能力,孩子在困難面前會畏縮。試問:這樣的孩子能飛得更高嗎?能走得更遠嗎?
挫折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現象告訴我們,光有抗壓能力不夠,還要有這一年齡段從生理到心理能夠承受得住的受挫能力,當孩子受到挫折時,家長應第一時間觀察、摸清、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從正面幫孩子進行心理干預,心理疏導,幫孩子樹立自尊心、自信心。這是因為,自信的孩子最可愛,自信的孩子更陽光、更健康。
陪伴孩子平安、幸福度過青春期叛逆,沒有固定的模式,因為每個孩子的叛逆有輕有重,年齡段上下有幅度。為此,建議家長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教育要抓鐵有痕,踏石有印。從細節入手,于無聲處顯教育、于用心處見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