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中國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我行動”。《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中提出,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危險期,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主要包括抑郁、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自殺自傷。有研究顯示,學習焦慮、沖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是小學生中檢出率最高的五大心理問題。
“總體而言,我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呈上升趨勢,門診中最常見的是抑郁和焦慮。”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心理治療師胡健波介紹,“除此之外,非自殺性自傷和強迫癥等患者也在門診常見,必須要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高中女生發泄情緒
卻選擇這種極端方式
17歲的蘭蘭(化名)是杭州某高中的高三學生,她的高中生活并不快樂,這種不快樂不僅來自于學習成績差帶來的煩惱,更在于內心深處的心理創傷。
今年暑假,蘭蘭被媽媽拉著走進了胡健波的咨詢室。“醫生,你快幫我看看,這孩子是怎么了?竟然大半夜地在家用刀割自己……”蘭媽媽著急地說。
胡健波仔細查看了蘭蘭手臂上的刀口。看著沉默寡言的她,胡健波知道,這大概率又是一個非自殺性自傷患者,于是,耐心地讓她傾訴自己的心聲:
原來,蘭蘭來自一個離異家庭,一直跟媽媽丁女士生活,工作中是個成功人士的媽媽,對相依為命的女兒有著極高的要求,但這卻壓得蘭蘭喘不過氣。
“她關注的,從來都是成績。”說著說著,蘭蘭便哭出了聲,“成績成績,我真的很努力了,初中成績靠努力還可以,但是進入高中,就是學不好,壓力好大,好累啊。”
蘭蘭告訴胡健波,媽媽表現出的不滿意讓自己很是痛苦,但自己卻只能悶在心里,無處發泄。去年的一天,蘭蘭深夜偷偷用水果刀在自己右手臂上割了一刀,竟讓她感覺情緒得到了釋放。
自此,蘭蘭走上了這條“極端”發泄道路,先后十多次做出自傷行為,因為刀口都在手臂上側,被衣服遮蓋住,媽媽一直沒有發現。直到今年暑假的一個深夜,丁女士聽見廁所有點動靜,進去一看發現蘭蘭正在做自傷行為,趕緊制止并在第二天帶蘭蘭來到浙大一院咨詢。
心理問題早有了端倪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經過我們的評估,蘭蘭屬于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也是青少年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我國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該病的發生率為17%。”胡健波說,“患有這種病的人通常通過這種行為來忍受痛苦、發泄情緒或者尋找存在感和引起家人的關注。”
最終,通過心理治療并結合一定的藥物治療,蘭蘭的病情已經在新學期逐漸改善。胡健波告訴記者,其實,蘭蘭的心理問題早就有了端倪,只是媽媽一直沒有引起重視。
在初中時期,面對媽媽嚴要求帶來的痛苦情緒,蘭蘭開始暴飲暴食,但想到媽媽要求她飲食要規律,不能暴飲暴食,又陷入矛盾,“吃飽了感覺很快樂,但又很自責,只能把吃進去的再催吐吐出來。”長期如此,直到腸胃出現問題,丁女士才注意到,并斥責她不應該暴飲暴食。
“這類病人的發病,和家庭因素有很大關系。”胡健波說,家庭因素是這類疾病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比如父母離異、家庭關系不良、家長比較強勢等,在這些家庭里,孩子通常會感覺自己被忽視,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就會通過言語或者行為來獲取關注。但家長的關注往往只是表面的,不在孩子的心理、情緒,只是短暫滿足了孩子被關注的一種需求。
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比如校園欺凌霸凌、經常性被打壓等,從同伴、網絡傳播平臺學習效仿,也是這類疾病高發的因素。
此外,一些青少年的精神疾病也會伴隨著非自殺性自傷癥狀,比如雙相障礙、抑郁癥、焦慮癥、邊緣性人格障礙等,所以需要經過專業人員評估,進行對癥處理。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越來越嚴重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胡健波表示,目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總體上之所以越來越嚴重,不乏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如今的兒童青少年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很多時候其實他們的情緒往往是被壓抑的。青少年從青春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有一部分人就會對抗家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叛逆期,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被動的,不敢去表達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越來越壓抑,心理出現問題。
2.受挫能力差
其次是兒童青少年的受挫能力差。家長或者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幾近完美,增加了他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的心理負擔,受挫能力差,經過一次嚴重的打擊或者長期打擊,出現心理疾病。
3.自身心理疾病
當然,還有一些人本身就患有心理疾病,如青少年特別需要關注的雙相障礙,就是常常以情緒不穩定、沖動為表現。
呼吁全社會關注
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指出公眾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仍比較低,更缺乏防治知識和主動就醫意識,部分患者及家屬仍然有病恥感。
其實在現實中,公眾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更低。“我們要做的是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這個問題,關注這些問題背后的因素,共同防治。”胡健波說,多一點關注,家庭多一些反省,社會多一點關懷,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
胡健波表示,家庭、學校、社會要多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給予他(她)們關懷。平時要多觀察個人的日常行為變化,比如原先很聽話的青少年開始變得不聽話,或出現發脾氣、哭泣、睡眠不好、不想上學、沉迷游戲等癥狀,這些其實都是他們發出的求救信號,提示可能存在情緒或心理問題。
對于兒童青少年本身來說,如果遇到困難,建議花40秒時間與自己信得過的人談談感受。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親經常遇事就吵鬧甚至打架,無形之中會影響孩子。”胡健波說,有些家長在門診中經常會批評自己的孩子,說孩子太沒用,自己都沒有這樣,孩子卻得了精神疾病。他表示,往往這樣的家庭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有時候家長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子女營造穩定、安全、可靠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