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這一切還不都是為了你”,家長對孩子的綁架從來都是因為這樣一句話,孩子上什么學校父母要管,孩子交什么朋友父母要說,連穿衣服發型都在家長的監視之下,我們的控制,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小歡喜》又活了,因為跳海、跳樓的劇情被人們調侃,它應該該劇名,是《小悲傷》而不是歡喜了,新的劇情里,又發生了觀眾所意想不到的事情。
丁一是誰?其實他也是一位學霸,曾經在英子的媽媽宋倩底下的補習學生,更是在季楊楊房間的墻上寫上多個“我恨”的神秘人物。成績又好,長的又不錯,你以為他登上了人生巔峰,從此叱咤風云?不是的。
雖然是一名頂尖的學霸,可是他過的并不快樂。他擁有著一個被爸媽掌控人生,考上頂尖學大學,不但不能讀自己喜歡的專業,還因為情緒不穩定,出現長期失眠的情況,在開學第一天就不得不輟學。
讀什么大學的權利都沒有,他的生活快樂嗎?
丁一跳樓后,丁一的父親跟宋倩有過一番對話:“孩子不想讀金融,他想讀地質大學,但他們夫妻倆死活不讓他讀?!苯K于可以理解,為什么這樣一個好孩子,最終卻選擇了自己了斷自己。
孩子叛逆其實是父母過于控制。越是壓制孩子就越是激起孩子反抗的心理,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家長應該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強迫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
一、怎么樣的父母過于控制?
很多家長不理解,我給了孩子自我和空間他,從來不進他的房間,如何學習的也不過問,孩子要出門也沒攔著,怎么就限制孩子了呢?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不僅僅在于交友、學習等方面,有的時候你的一點點自我,就成了孩子的枷鎖。
拒絕孩子的想法,一定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像丁一的家長一樣,他沒有過問孩子的興趣愛好,自己是不是真的這么喜歡,或者很想學,就斷定孩子不能自己選學校,得聽家長的。這樣失去決定權利的自由,根本就不是自由,而是捆綁。
家長總覺得自己說的、做的對孩子才是最好的,過來人的經歷當然要比這些孩子們自己倒騰要有效。然而,家長的安排卻總是不被孩子接受。
一切都是“為你好”,卻沒問孩子想不想要。每當自己說“我都是為你好”的時候,我都會問自己,這是孩子需要的“好”嗎?
主觀臆斷下的決定,只是我們片面的想法,而不是孩子想要的,如果真的是希望幫助孩子的,家長就應該放手,給孩子權利,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孩子的生活和未來,而不是參與者,更不是決定者。
父母控制孩子很難說是為了什么,自私?強勢?我們無從得知。為孩子好的家長,往往是給了孩子空間和自由的。
二、為什么父母習慣控制孩子?
電視劇《隱形的翅膀》中,安琪的媽媽因為喪女之痛,而把安琪領養了回來。安琪的外婆看見女兒對外孫女這么嚴苛,不禁問女兒:“你是不是后悔領養了她,才對孩子這樣?”
她回答道:“這不是您教育我的嗎?從小,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學鋼琴,做一個有氣質的女生,考滿分,做一個優秀,學生。我只是在用你的方式來對待我的孩子。”
有的時候,父母控制孩子的習慣或許真的是“歷史”原因,是過往的經驗把他們改變了。
把孩子的人生當成自己的第二次人生。不少家長直言:我就是要把我未完成的夢想實現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把孩子的人生當做了自己的第二次人生,沒能實現的夢想,沒能達到的要求等,通通被賦予在了孩子身上,這是許多家長習慣控制孩子的最初目的。
企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助孩子規避可能遇見的風險,規劃孩子的人生。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比較患得患失的,他們不希望孩子的人生出一點差錯,所以把孩子一切的安排都給規劃好了,就等到孩子走向那一步了。其實這樣硬生生的把自己的經驗和路程加在孩子的生活里,未免太自私了。
無視孩子的想法,總是認為孩子太小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我吃過飯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你年紀這么小,你懂什么”,家長用年齡來衡量孩子的能力,總是覺得孩子不行,所以喜歡給孩子安排一切。
其實正是因為我們給孩子的諸多安排,才導致了他們的無能。
三、走出“為你好”的誤區,父母的“為你好”不是“真的好”!
建立和諧親子關系,拒絕控制。“為你好”的誤區影響了多少孩子的人生?丁一和英子只是冰山一角,生活里,太多的家長用為你好來掩飾自己的私心。真正為孩子好的,是這樣的:
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時,也能讓家長和孩子的關系變得融洽,因為孩子感受到了家長是看得見自己的,而不是一味的安排。
拒絕以“為你好”為名義捆綁孩子。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是怎么認為的,有的時候他們的眼光未必比我們的差,不要再用“為你好”來限制孩子,把權利還給孩子。
重大事情和孩子討論,拒做“一言堂”。像上大學這樣的事情,其實應該看看孩子的建議,畢竟是孩子的人生,我們無法代替孩子經歷。重大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討論,要想不讓孩子走彎路,一起商量是最好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自由的權利和一點空間,許多矛盾和沖突都會迎刃而解,都說理解萬歲,父母用寬容的態度去愛孩子,把溺愛變成真的關愛,這也是一種理解。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于“高壓下的孩子”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呢?日常生活中,大家是怎么處理的呢?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