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的成長,叛逆的萌芽,發酵成一杯微澀的玫瑰汁,浸淌在父母的心間。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第一個階段2——3歲,第二個階段6——9歲,第三個階段12——16歲。每一個階段,既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也是父母的頭痛期。而做好第一個階段的教育引導工作,不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營造一個良好的關系和環境,從而為孩子的快樂人生開啟第一道門。
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媽媽給兩歲半的樂樂買了一盒彩筆。看到五顏六色的彩筆,樂樂開心極了。媽媽告訴他,只能在本子上畫,不能到處亂畫。但樂樂畫了一會兒就沒興趣了。他想,這彩筆能不能在其它地方畫出顏色呢?于是,他就興致勃勃地拿著畫筆在桌上試了試,能畫;他又在茶幾上畫了畫,也能;然后又在墻壁、沙發……原來彩筆在哪里都可以畫啊!爸爸回來看到樂樂的”杰作”,一時心急,就唬著臉責備了幾句,樂樂嚇得扔下手里的畫筆,大哭起來:”媽媽,媽媽,我要媽媽……”
探索新事物,幾乎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也是其在大人心中”搞破壞”的原動力所在。”熊孩子””搞破壞”的行為,幾乎存在于孩子的每一天:新買的漫畫,還沒看兩天,孩子就”豪爽”地把書撕了;擺在家里的精美藝術品,被孩子”一不小心”就給摔碎了;剛買回的鮮花,讓調皮的家伙把花朵摘了……遇到這種情況時,既心痛也無奈,甚至火苗直竄。但是,年輕的奶爸寶媽不要對那個滿臉惶恐而無辜的”敗家子”發火,這一切,真的不是他的蓄意行為。
在人的心理發展歷程中,處于2——3歲的孩子都是好奇寶寶,他們對所有的事物感到既新鮮又好奇。研究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不是商場里琳瑯滿目,被安裝好的玩具,而是更喜歡積木、樂高一類可以任意擺弄的玩具,哪怕是一個可以拆卸的普通盒子,也能讓他樂此不彼。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玩,有時甚至故意悖逆父母的要求,做出一些”驚人之舉”,這也是孩子總喜歡”搞破壞”的叛逆原因所在。
面對寶寶表現出來的叛逆行為,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來正確教育和引導呢?
1、 正確認識和理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3歲的朵朵向來乖巧可愛,可最近卻突然開始跟大人”過不去”了。吃飯的時候,她要求用筷子自己吃,這讓爸爸媽媽高興不已,大大地夸獎了她一番。可朵朵吃得很慢,而且飯粒撒得到處都是,大家都吃完了,她還在”努力”地吃。奶奶心痛孫女,就拿了勺子要喂她,可朵朵突然就不高興了,緊閉著小嘴不愿張開,甚至還不耐煩地把奶奶推開,然后又固執地拿起筷子繼續吃,讓大家都哭笑不得。
玩玩具的時候,她會事先給媽媽規定游戲規則,如果媽媽不小心亂動了什么,她就會大喊大叫,一定要讓媽媽把玩具擺放在她規定的位置上才罷休。
上述事例,表明3歲的朵朵開始進入了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為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孩子在這個時期內,對秩序有非常強烈的要求,并逐步獲得對物體擺放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順序的適應性。他們會對事件展開的方式、物品的擺放位置等有近乎苛刻的要求。當這些要求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快樂的愉悅感,而一旦遭到挑戰,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躁,甚至憤怒。
作為父母,要充分認識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心理特點,理解孩子種種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后的原因,維護孩子的秩序感,并努力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環境,這不僅能讓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幫助他獲得更有序的成長空間。
2、 不要刻意去修正孩子的個性。
我們經常聽到奶爸寶媽們抱怨:
“我家的孩子,特別調皮,一刻也停不下來,總是腳不停,手不住。”
“我女兒膽子太小了,什么都不敢去嘗試。”
“我家兒子犟得很,讓他往東偏往西。”
“我家孩子不愛表現,每次幼兒園表演節目都看不到他”
……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這是望子成龍的心理使然。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認可孩子,接受孩子,并學會發現孩子個性上的優勢,不要刻意地去修正、改變孩子的個性,而應順勢而為,正確引導,幫助其更加健康自由地發展;其次,適當引導,發揮優勢,彌補不足。不同性格的孩子各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本來的個性和真實的樣子,按照孩子不同的個性優勢去因材施教,充分發掘他的潛能。當然,尊重孩子的個性并不是說對孩子個性中的不足視而不見,我們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可以運用恰當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不足,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3、 不打不罵,”蹲下來”和孩子溝通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有這樣的一個場景:孩子將玩具扔得滿屋都是,你想要孩子自己將玩具整理好。
◎媽媽生氣地指著地上的玩具,不耐煩地對孩子說:”你快點兒把這些玩具收起來,你看看家里都亂成什么樣了。”孩子表現得很害怕,要么委屈又不情愿地聽從媽媽的指令,要么因為不喜歡媽媽這種強制性、命令性的方式,從而表現得更逆反,根本不理不睬。
◎媽媽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平視,然后一邊說:”寶寶,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讓家里變得更整潔,好不好”,一邊撿起玩具放進盒子里。孩子看到你這么做了,他也會模仿你的行為,開始收拾玩具。
越是平等民主的家族,教育出來的孩子就越開朗、越自信。如果父母總是居高臨下地面對孩子,你與孩子之間不僅僅有身高上的距離,更有兩代人、兩顆心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
請蹲下來!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蹲下來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坦誠相對,幫助孩子認真對待自己的問題或缺點,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這樣,孩子就能更清楚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信任,從而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
當孩子獲得成功時,蹲下來摸摸他的小臉,豎直大拇指,對他說:”寶貝,你真棒!”孩子會從父母的目光和評語中得到肯定和鼓勵,以后會做得更好。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認為:”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維護,從而會更加小心地珍惜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因此,對于2——3歲的幼兒,父母切不可”欺”他年幼無知,隨意糊弄,肆意壓制,要把孩子看作有獨立意識、有獨特思想的家庭成員去對待,讓其順利渡過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為個性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這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叛逆沒有錯,因為叛逆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您遇到哪些頭痛或有趣的事?歡迎關注,并在評論區交流討論,留下您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