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學理論,把孩子成長的叛逆期分為三個。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孩子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自己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孩子就會改變99%。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
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讓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則,什么是規矩。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當孩子到了6歲之后,又開始迎來獨立意識飛速發展的一個時期,他們離開了幼兒園,開始了小學生活,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孩子慢慢覺得自己長大了。最重要的是,他的世界中心不再是爸爸媽媽,而是自己。具體表現為唱反調、頂嘴,而且自尊心很強,很多事情想由著自己性子來,跟父母的沖突也開始多了起來。比如吃不吃蔬菜、能不能出去玩、什么時候做作業……一句話不對頭,壞脾氣馬上就來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叛逆的源頭在于對父母設立的規則的不滿。
- 給父母的建議:
1、謹慎評價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問題很多,但也很愛面子,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父母的評價。
如果出現一些小毛病,闖一些小禍,父母就開始指責抱怨,甚至給孩子貼各種各樣的標簽,如:淘氣包、調皮鬼、闖禍精……孩子的表現也會隨著這些負面標簽變得越來越差。
所以這個時期,父母要懂得給孩子留面子,即使做錯了事情,批評也應該對事不對人。
2、信任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格外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尊重,同時也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
所以爸爸媽媽要懂得適度放權給孩子。
讓孩子參與家中他能理解的事情的決策,比如出去玩,征求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買文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和信任。
3、客觀看待孩子頂嘴
6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會和大人頂嘴,很多大人覺得這是很不應該的,其實頂嘴的孩子并不完全是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志。
這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我們要懂得從孩子的反駁中看到他的需求和感受。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于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父母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而是要先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不妨多給他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另外,他的社交圈雖然我們無法干預,至少可以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多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 給父母的建議:
1、注重溝通的方式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和父母關系變得僵化,他們常常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一直聽話乖巧,卻在某天也開始對父母大喊大叫:“你們尊重過我嗎?在你們眼里,出了成績還有什么!出去!出去!”
其實,不是父母的愛錯了,而是我們表達上出了錯。過多的關注孩子的學業,很少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于是他們漸漸關上心門,自然會拒絕管教。
所以孩子在青春期,更要與他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其中,聽比說重要得多,放棄居高臨下的互動模式,多問問孩子怎么想的,一定讓孩子明白,不管多大,爸爸媽媽永遠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2、尊重孩子,減少控制
在他們小的時候,你可以打,可以罵,用盡父母的權威,但當孩子大了,你會發現你打不哭他,嚇不到他,怎么罵,他都低著頭不說話,然后用他最叛逆的方式去反抗你。
這個時期,越高壓,反而反彈得越厲害。
不同時期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理變化,所以我們的教養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做父母,也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無論何時,請記得收起你的家長專制!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最后的三句話,和大家共勉:
- 幾乎孩子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從家長身上找到原因,你變了,他自然就變了!
- 孩子的大多數不良行為都是家長用力過度的結果!
-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以用深度陪伴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