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長大成人,升學就業(yè),這每一個過程都傾注了父母所有的心血,讓我們不得不感嘆父母之愛的偉大和包容。
時間的推進也帶給我們許多轉折,”無叛逆,不青春”,孩子的青春期,就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點。
案例
中學的時候,同班同學米坤是班主任的孩子,米坤和我關系很好,由于成績出色,班主任和我的關系也相當不錯,是可以開玩笑的“忘年交”。
一次,米坤和班上一個同學打架,其實我們知道,這兩個人都有錯,而且并不是米坤先動的手,一般來說這樣的事情雙方商量好了也就結束了,但是班主任卻非常重視,他的行為也讓我們對米坤的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打架后的第二天,班主任挑了一節(jié)自習課到班上來。他把米坤叫到了講臺邊,伸手就是一巴掌,響聲回蕩在整個教室里,隨后,他問米坤為什么要動手打人,米坤沒有回答,班主任繼續(xù)著他的“教導”。緊接著,是一頓拳打腳踢,直到那堂自習課結束都沒能把這件事解決完。
被爸爸拎在眾人面前批評,這樣的滋味,到底有多痛?
作為朋友,我們很明白自己同學是怎樣脾氣。對我們,他很幽默、和善,但是同時,他也是個鋒芒畢露的人,極強的嫉惡如仇性格,憤世嫉俗的態(tài)度,讓他的青春期多了許多不該有的責備。
如果當時他向爸爸服軟,說明自己的原因和錯誤的,事情并不會像當初那樣發(fā)展;如果他愿意低頭,愿意忍一忍,也不會被所有人看做是錯的一方。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里容易叛逆,與其說是青春期,不如把這段時間看做是叛逆期,這樣反而顯得更為恰當些。同學米坤的行為,就是典型青春期里的孩子容易犯的毛病–自我。這個自我指的并不只是“唯我獨尊”的心理,更多的是一種“我沒錯”的想法。
孩子在青春期里經(jīng)常會和父母發(fā)生沖突,人們總是覺得這個時期里的孩子開始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再也管不住了。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孩子的自由從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只是那個時候的孩子并沒有那么多的因素影響著孩子,所以他們得過且過,聽從著父母的安排。
但是到了青春期,“叛逆”的標簽出現(xiàn),孩子們不由自主的進入了叛逆圈,家長也隨之進入叛逆的誤區(qū),認為孩子一點點的不聽從就是逆反,這是不合理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青春期呢?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除了逆反,到底都會怎樣呢?
一、何為“叛逆期”?
什么是叛逆期?
叛逆期是指以11-19歲為主的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追求所謂的自由和平等,希望父母家長在面對自己時能夠把自己看做是一個“成年人”,而不是唯命是從的孩子。
他們期望擺脫監(jiān)護人的管束,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叛逆期的孩子都比較自我
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tài)度,并且固執(zhí)的堅持己見。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除此之外,“引人注意”也是他們叛逆的目的之一,這樣的關注度和被“看到”的感覺,讓孩子有存在感。
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家長們都覺得孩子的叛逆是理所當然并且不合理的,是孩子扭曲生長的過程,其實不然,家長在這當中的角色作用是很強的。
孩子開始做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這點指的是孩子在行為層面的反應,如果說“自我”的思想是孩子青春期里的標配,那么不計后果的行為,就是這標配里的硬件。
和同學打架、同父母爭吵、廢棄學業(yè)等,這些都是孩子們覺得很酷但是不容易做出的行為。而在叛逆期里,他們有很好的理由和契機去完成這些事,這樣的“大哥”體驗,讓他們覺得很爽,甚至沉浸于這些“喜悅”當中。
這也是為什么有非常多的未成年會犯下罪行的原因,大膽的嘗試讓孩子們得不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父母對此要重視起來。
孩子的性格會發(fā)生很大轉變
孩子在青春期里不僅有負面的影響,也有正面的影響,性格的轉變和思想的升華就是其中一點。
由于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自身思想的轉變等,孩子會突然變得懂事,突然變得好學,這樣的孩子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邊,只是被“叛逆”所蒙蔽了,認為所有的背道而馳才是青春期里的標志,卻忽略了孩子心理成長的積極一面。
叛逆是青春期里的孩子最明顯的特征,但一定不是唯一一個,家長們在了解叛逆期的同時也應該多多發(fā)現(xiàn)孩子不一樣的向上面。
二、為什么說青春期的孩子都“叛逆”?
一琳是我大學時候的室友,從前我們總是在把酒言歡的時候告訴彼此自己那些陳年往事,現(xiàn)在想起來卻覺得有點好笑。
室友的爸爸媽媽長年在外打工,維持加重生計,中學之前對孩子基本都是放養(yǎng)的形式,而且一琳的生活很自由,基本沒有被人管過,學業(yè)上的不錯大概要歸功于她很喜歡班主任,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崇拜的人失望,每天就努力的學習知識。
后來中學的時候,弟弟長大了,開始讀小學,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初中生。那時候的生活對她來說是最難熬的。
父母放棄了工作,回家從頭開始,一邊看著弟弟的學習,一邊管著自己。前所未有的束縛感讓室友非常難受,她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自處,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面對從來沒有管過自己的父母。
爭吵、離家出走、無心學習,別人青春期里的傻事她都做過了,就算是這么多的嘗試,她也沒能找到自己心中疑惑之事的答案。
一琳十幾年來的生活里基本沒有父母的教育,等到自己需要自由的時候卻被父母橫插一腳,壓的喘不過氣來,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家庭教育的氛圍及方式,對一個青春期里的孩子的影響。與其說是叛逆期使得孩子有逆反行為,不如說是“思想的誤差”讓成人與孩子之間有了這么多的火花。
孩子逆反與否來自于父母教育的影響。如同室友一琳,自由的生活和突如其來的管束讓她猝不及防,還沒來得及適應就被扣上了“叛逆”的帽子。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是如此,在孩子聽話的時候并沒有給孩子很多教育或者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方式,不恰當?shù)慕逃绞阶尭改敢矊⒆拥某砷L有些茫然,沒有很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環(huán)境,家長們要想一夜之間讓孩子接受自己思想的灌輸,是很難的。
父母都是過來人,應該對家庭間的不理解有很大的感受。父母和孩子之間,父母彼此之間,父母和長輩之間,都會有非常多的不理解產生。孩子需要家長們的支持和體諒,并不是強制。
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企圖標新立異。從孩子到成人的過度與成長不僅僅是在人的生理上,心理方面的變化也有。
變好很難,但是變壞很容易。叛逆期里的孩子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可,當他們用當前的方法無法滿足自己欲求和期望時,就會走向另一條路,那就是叛逆。眾所周知,變成一個好人要經(jīng)歷很多磨難,但是要想做一個壞人卻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孩子們不想自己庸庸碌碌,他們渴望一個眼神、一個贊同。
強烈的好奇心、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不一樣的人生觀,這些都讓孩子變得叛逆,青春期里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懷和引導,為了幫助孩子一起健康成長,家長們要放下你們的捆仙索,給孩子自由和空間。
三、孩子的“叛逆期”不是必然
吃飯的時候聽到同事說自己侄兒考了中國政法大學,家里終于出了這么一個高材生,父母高興的都合不攏嘴了。
閑聊的時候了解到,這孩子自小成就是不怎么好的,一直以來都是讓老師操心的孩子,雖然不是很調皮,但是學習上不去也不是辦法。
對此,孩子的父母并沒有很著急,盡管爸爸媽媽都是大學生,但是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并沒有那么高,家庭教育的氛圍也很好。
等到孩子初中的時候突然奮發(fā)圖強,一直到高考都保持著很努力的學習狀態(tài),皇天不負有心人,數(shù)年寒窗苦讀終于有了希望。
可見,并不是所有青春期里的孩子都是叛逆的。
孩子青春期時期,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我要長大;家長的初衷也很簡單,就是我是為了孩子好。不是孩子調皮不懂事,而是家長沒有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其實是在限制孩子的長大。
從這個思路去考慮,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逆反之所以會發(fā)生,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這種限制和不允許,這是他們的一種反抗。反抗的行為遭到了父母的反對,雙方的矛盾由此產生。
那么順著這個思路再考慮下去,如果父母轉變了認知,那么孩子的逆反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了呢?答案是肯定的,當父母轉變觀念,允許孩子長大時,孩子是可以順利度過青春期的。
因為沒有孩子會選擇隨意沖撞父母,十幾年來的養(yǎng)育,他們深知父母的不易和對自己的愛,是誤會和不理解讓青春期里的孩子和父母,“恩怨”深重。
青春期其實不等于逆反!家長該明白這一點,別再推卸責任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去看,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反映出逆反的問題啊!這不是說明他們沒有,而是他們可能有一個更加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
四、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家長應該怎么做?
在網(wǎng)上看見一個很有趣的比喻,這是對與青春期里的孩子做出的形容:每個少年,都是輛沒有剎車的法拉利。
筆者寫道:少年人使用大腦情感部分多過邏輯和理智的部分,遇事慣常的反應是依據(jù)情感和直覺,容易一驚一乍。青少年大腦的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負責“控制、計劃、短期記憶、組織、情緒控制”,但是這部分仍在發(fā)育之中。
所以孩子在自我的同一性中不斷探索,心理和人格的完善都需要父母的助力。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呢?
★ 在對孩子嚴加看管之前,先和孩子做朋友
青春期里的孩子之所以總是違逆家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對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不認同,他們需要平等的被對待。
家長居高臨下的威嚴讓孩子不能像小的時候一樣言聽計從,所以家長們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和孩子做朋友,適當?shù)慕o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自由。
★ 支持孩子犯錯
年輕的確是一種資本因為少年們總有回頭的機會。
老師們總說,孩子在學校里犯錯誤不可怕,至少有人寬容,而且以后不用接受社會的制裁,那么對于家庭也一樣。
父母可以適當?shù)闹С趾⒆臃稿e,引導孩子分析自我,判斷是非,這對孩子的觀念和行事作風都有很大的影響。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且深陷于此。
孩子是一本書,既需要父母做做筆記,也需要家長們多多閱讀,叛逆期里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明白了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