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說要帶著兒子犇犇來繪本館看書,于是在約定好的日子,我帶著妹妹提前赴約。從上午10點等到11點多依然沒有見他們的身影,卻在這時接到了閨蜜的電話。
電話那頭她有點氣急敗壞地說:“我要被犇犇氣死了,從早上9點開始,非要自己刷他的鞋子。為了節省時間,爸爸把鞋子刷好。結果他就一直哭,怎么哄都不行。我跟他爸已經快崩潰了!”
“先不要著急,我和妹妹先在這邊看,你們什么時候弄完出發就行”。我安撫著她的情緒。
“現在基本解決了,你知道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嗎?他拿著鞋子,放在沙發下面蹭臟,然后自己再去刷一遍,結束后心情瞬間陰轉晴。”
聽著閨蜜抱怨兒子的行為,我忍不住大笑起來。然后對她說:“恭喜你,成功擠入可怕2歲媽媽的行列”。
“可怕的2歲?你還別說,今天這一出還真挺可怕,他再鬧下去,我就想揍他了”。
“這個大可不必,因為這個階段你將遇到無數類似的情況,提前做好準備吧”。
可怕的兩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在美國有人做過一項調查,詢問一些家庭:幾歲的孩子最可怕?結果顯示:大約有50%以上的家庭把票投給了terrible2。在育兒的過程中,讓爸爸媽媽們“談歲色變”的年齡就是2歲。
為什么兩歲可怕?因為2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他們開始出現自我意識,迎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叛逆期。爸爸媽媽們會發現之前那么軟糯的小可愛,突然間變成一個亂發脾氣、不講道理、愛哭愛鬧的小惡魔。
其實,并不是孩子突然間變了,而是展現了2歲孩子特有的“功底”,這在大部分孩子的身上都是正常現象。
約翰·羅斯蒙德在他的作品《可怕的兩歲》一書中寫道:“兩歲的孩子好奇心很重,想弄清楚所有的事物。因此他們非常活躍,什么事情都要插手。他們沒有形成挫折耐受力,他們尚未社會化。兩歲的寶寶依舊認為依舊認為自己是父母的主宰,同時也對是一個獨立個體有更清晰的認識。因此,他們堅決不聽父母的話。”
2歲孩子的世界和想象不同
在2歲孩子的世界里,他們認為“我”是萬能的,什么都可以掌控。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方面他喜歡周圍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掌控,另一方因為自身身體與心理發育的不足,無法遵從他的意愿,從而造成了“我想”與“我能”之間的矛盾。這也是為什么在這個年齡段,父母們很難招架孩子各種招數的主要原因。
1、大聲說“不”
孩子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做什么事情,他們都喜歡對著干。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所以在這個階段讓他聽你的安排,是沒有那么容易的。
2、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絕不講道理
就像上文中的犇犇一樣,因為爸爸沒有讓他自己刷鞋,所以整整兩個多小時,他一直大哭大鬧。
3、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碰
2歲孩子的物權意識增強,他們的潛意識里對于所有的東西都喜歡打上自己的標簽,大聲告訴你“這是我的”。
不許別人觸碰,也不愿意分享玩具,甚至有時候對于喜歡的東西會直接拿走,因為他認為這是“我的”。
4、對秩序有要求
2歲的孩子進入秩序的敏感期,對于物品的擺放有固定的位置,做事情也要按照順序來進行,一旦沒有按照他內在的順序做事情,就會哭鬧發脾氣。比如給他穿衣服的時候,他覺得應該先穿褲子再穿襪子,如果你反著穿,那接下來就是經受考驗的時候。
如何渡過兩歲這道坎兒?
有人忌憚孩子的兩歲,也有人覺得兩歲沒那么可怕。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表示:對于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尋找孩子背后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不會做出任何事情。
所以,只要你能深度理解孩子的行為與需求,“可怕的兩歲”也可以變“可愛的兩歲”。
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態。當你被孩子折磨地想要發脾氣的時候,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冷靜下來,并且告訴自己:不氣,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每對父母都有同樣的難關需要過。切忌不要打罵責怪孩子。
美國育兒專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2歲》中提到:2歲時親子關系是什么樣,之后還會是什么樣。
Tips:如果一樣不和就大發雷霆,那接下來的幾十年你們的關系都會是“斗雞”狀態。
其次,尊重孩子的決定。他們的自我意識從2歲開始日漸完善,出現孩子不愿意的事情,家長不要強迫,尊重孩子的決定。
這樣孩子的自我得到滿足,長大之后比較自信樂觀。否則強迫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性格的養成。
最后,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大膽探索。2歲多的孩子總是說不,其實是渴望自己去探索世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在安全范圍內,放任他們去探索。心理學家說“2歲時開的頭,直到現在,依舊在他們的關系中起作用”。
如果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就喜歡探索,那么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父母還需要為他們不學習而擔心嗎?
所以,對于這個“可怕的兩歲”我們做好準備,但不必過于焦慮。畢竟,孩子能有什么壞心思呢?只要我們多理解、接納,他們的2歲還是可愛的寶寶。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