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娃回娘家,正趕上弟妹追著兩歲的兒子:臭小子,你再鬧一通試試?給我站住,今天不揍你一頓,你就不知道我是你媽。
小侄子邁著小短腿,一溜煙跑到我媽身后:我不,我就不。
侄子剛滿2歲,據老媽說最近頗為叛逆:口頭禪“我不,我就不”,“我就要……”常掛嘴邊;想做什么就得做了才行,否則就躺地上大哭大鬧;最近還學會了打架,跟樓下小朋友玩,一個不高興就開始動手……
說了多少次,道理沒少說,可娃一句不聽,急脾氣的弟妹忍無可忍,最近開始動手,時不時就得揍上一頓。
兩歲寶寶太可怕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到了兩歲左右,似乎特別難以管教:
“我”字當頭
2歲寶寶把“我行我素”這個詞表現得淋漓盡致:
給娃穿衣服,娃:我自己來。
買了水果,娃一把抱住:我的,都是我的。
看到喜歡的玩具,一把搶過來:我要。
喜歡對著干,口頭禪是:不
不管要求他干嘛,總是喜歡對著干:
寶寶來吃飯了,娃:我不。
要睡覺啦,娃:就不。
讓娃往東,他偏偏朝著西一溜小跑。
一言不合就哭鬧
2歲左右的寶寶喜怒無常,本來玩得挺開心,突然看到玩具想要買,不買就直接躺地上撒潑打滾兒,大哭大鬧。
一個不注意就動手
幾個孩子一起玩,一個不注意娃就開始動手,有時候連自己爸爸媽媽都逃不過。
本來還是乖寶寶的娃,到了兩歲左右突然化身小惡魔,讓爸爸媽媽們直呼崩潰:2歲寶寶太可怕。家長們對此采取的態度大多是哄,哄半天孩子該什么樣還是什么樣,爸爸媽媽們被逼無奈,連哄帶批評,再不管用,估計就是武力解決了。
但是武力解決真的管用嗎?
2歲寶寶為啥突然叛逆?
當孩子第一次說出“不”的時候,說明他們已經開始形成自我意識,他們對周圍世界的探索和自我嘗試欲望也會達到最大。盡管在這個年齡段,他們還做不好什么事情,但是他們卻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探索世界、表現自己。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產生強烈的獨立性需求,“我”字當頭就是最好的體現,他們渴望通過表現自我來獲得被人的認可,隨著出現的還有被認可之后的自豪感,被別人尊重的自尊心,被人批評嘲笑的羞愧感。作為家長,你不能再把他當成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了,如果你還沒意識到這一點,就可能讓孩子出現特別明顯的叛逆感。
有效溝通比揍一頓有用
很多家長特別關心一個問題:想讓2歲左右的孩子乖乖聽話,有什么要領和秘訣嗎?
首先你得明白:2歲孩子可怕是有原因的,如果不問青紅皂白,上來一頓打,絕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沒準兒還會讓“叛逆期”的小孩更加可怕。這個時候,親子間的有效溝通遠比揍一頓有用得多。
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一書中,針對家長與2歲孩子的溝通,提出了“有效溝通三原則”:具體、簡潔、命令。
語言具體
假如你自己在家帶娃,你想做些家務,同時還想讓孩子自己乖乖玩,但又怕自己注意不到,他自己有什么危險,你想讓他:不要碰插座,不要爬桌子,不要光腳在地上玩……
作為一個母親,我明白你的心情,但是對一個只有2歲的孩子來說,你的這些要求未免太多。孩子只有2歲,他不可能記住你說的那么多注意事項,如果你想讓孩子聽話,就只對他說一條具體的,比如你看到他在趴桌子,直接跟簡單具體地跟他說“不準爬”,就可以了。
語言簡潔
看到孩子光腳在地上玩,你會擔心他著涼,但如果你對他說:不要光腳在地上玩,你會生病,還得去看醫生,孩子聽起來可能就是:玩……生病……醫生……小小的孩子可能會誤以為你要和他玩病人和醫生的游戲,而你的提醒他可能不知所云。
所以最行之有效的做法是:直接告訴孩子:穿上鞋子或者從地上起來就可以,能用四五個字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四五十字去解釋,原因很簡單:孩子太小,他不懂。
命令,而非請求
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去做什么事情的時候,總會用條件作交換,比如:如果你從地上起來,我就給你吃糖。
這是一種請求,這樣做的后果是孩子會逐漸養成跟你討價還價的相處模式,你會越發覺得孩子難以管教。與請求相對的是命令,如果你想讓孩子做什么,直接跟他說:你該……,或者是在給你玩玩具之前,必須從桌子上下來。
與孩子的相處是門學問,面對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家長應該如何處之?可以找過來人或者兒童教育類書籍多學學,研究透孩子的心理,處理起來才會更加得心應手,也會更加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