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幸福和發展。一方面,孩子會受到家庭整體環境的影響,如果一個家庭特別好客,孩子長大了一般都比較喜歡熱鬧。另一方面,父母的個性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我發現如果父母脾氣暴躁,孩子會向兩個極端發展,要么會因為害怕脾氣暴躁的父母,個性變得極其懦弱;要么就走向另一個極端,出于反抗的心理,比父母脾氣還要更加暴躁。這樣的家庭絕對不可能產生一個溫和而堅強的孩子,因為這個家庭的父母個性中沒有溫和、堅強的文化,沒有文化就像沒有土壤,怎么生長出這樣的種子來?所以說父母的個性決定了孩子的個性,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影響著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
談到青春期,很多人很自然會聯想到一個詞,就是“叛逆”。確實,青春期孩子處于一個獨立自主意識很強,但獨立自主能力還不足的特殊階段,如何與青春期孩子交流、處理他們的行為問題,幾乎是每個家長都必須面臨的挑戰。家長的反應影響著孩子個性的發展,很遺憾,我看到很多家長朋友在面臨這種挑戰時,交上的答卷都不怎么令人滿意,出現很多親子關系緊張甚至破裂、孩子的不良行為積重難返的現象。
據我的觀察,那些最終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的家長,大多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吼叫型”的家長。這類家長無法忍受青春期孩子那種“無法無天”的叛逆,常常以暴怒下的吼叫收場,有的甚至還會大打出手。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糟糕的方式。這樣的父母自己都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用情緒的宣泄替代理智地面對問題。同時,這種情緒化的管理手段會更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只是想控制自己,而青春期孩子最反感的恰恰就是控制和束縛,其效果可想而知。
另一類是“討好型”的家長。這類家長追求平等友愛的親子關系,他們“尊重”孩子,為了得到孩子的信任,他們輕易不敢指出孩子的問題,甚至害怕去“管理”孩子。這種方式看似和諧,但對于身心都還不成熟、缺乏自主能力的青少年來講,他們更加無法了解規則和邊界是什么,只會在問題行為、不良習慣上越陷越深。面對孩子,尤其是面對即將步入成年的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責任,不是讓孩子喜歡我們,而是能夠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去做正確的事情,并幫助他們逐漸成長為一個健康、自律、獨立的人。
對于這兩類家長的問題而言,霍頓先生的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方。這本書教給家長一個和青春期孩子進行對話的方法,幫助家長以一種平和而堅定的態度,解決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在這個叫做“PASTA”的對話方法中,一方面家長能夠通過事先準備好談話的“劇本”,避免自己在面對孩子時情緒失控;另一方面又能夠借助“陳述事實”和“解決難題”兩個環節中的技巧,幫助孩子在談話過程中控制情緒。在這樣的談話中,父母會理智地陳述事實而不是以情緒化的方式回應青春期孩子的“挑釁”,會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情緒但不會做出無原則的妥協。更重要的是,孩子也在和父母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的情緒自控力,學會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問題,變得更為獨立成熟。
為人父母是一項重要且艱難的事業,我們都不僅需要擁有足夠的理智,用冷靜的、有意識的教育選擇替代那些情緒化的本能反應;而且我們也需要擁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去堅定地做那些對孩子的成長真正有益的事情。毫無疑問,霍頓先生的這本書在向我們傳遞著這樣的態度,也在教給我們如何做到的方法。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為家長們貢獻一些新理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