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我接到一個中年母親王女士的咨詢求助。
王女士說,她和丈夫關系不好,兩人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最近一次較大沖突是上個月,兩人鬧到要離婚的地步,但被女兒的事情耽擱了。
王女士的女兒小欣今年15歲,初中學生。小欣小時候特別乖巧,這兩年卻非常叛逆。上半年疫情期間,小欣在家呆了很長時間,她心情煩躁的時候,就往胳膊上劃出一道道傷口。今年11月份,王女士發現女兒居然用修眉刀割自己的手腕。還好及時發現送醫,沒有生命危險。
她問女兒為什么這樣做,女兒也不說,就一個勁的哭。
這讓王女士感到不解憤怒又無助。
像王女士女兒一樣,在青春叛逆期,自殘的孩子不在少數。
在美國的統計中,1/5的女孩子會自己傷害自己,1/7的男孩子會自己傷害自己。
南師大心理學院院長、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傅宏教授表示,在江蘇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中,初中前后孩子出現自殘的比例最高。
心理病理學上,把這種沒有自殺意圖,但對自己身體造成直接或間接傷害的行為,稱為“自我傷害行為”。
二
你可能想不通為啥這些孩子不好好上學,非得自討苦吃呢?
明明知道很疼痛,為什么還去自我傷害呢?甚至喜歡上這種自殘的感覺的?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卡爾?門林格爾認為:人性中固有破壞沖動總是要竭力尋求宣泄,如果這種破壞沖動不能施之于外界,其必然結果就是轉而施之于自己。
在王女士女兒小欣自殘這個案例中,小欣出現“自殘”的情況,已經不止一兩次,而是持續很長時間了,但并沒有引起小欣父母足夠的重視。
很多自殘的青少年,他們多是在早年間被父母忽視冷漠的孩子。
父母不尊重他們的需求,忽視他們的情感,這讓孩子喪失存在感。
到了青春叛逆期,這些孩子便用極端的方式:軀體的痛感,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父母關系不好,家庭氛圍差,也是影響孩子的自殘的一個因素。
王女士說,她和老公吵架時,女兒是關著門的。在他們激烈廝打嚷著離婚時,女兒從屋里出來,他們才發現女兒的手腕在滴血。
小欣這是在用自殘的方式把“戰火”引到自己身上,希望以此得到父母的關注。
有的青少年,在精神上遭受極大的痛苦,當超過忍受極限時,便用 “痛苦置換”的方式來宣泄。他們用身體的疼痛,試圖掩蓋精神的疼痛。
三
發現孩子有自殘行為,該如何疏導呢?
1、保持冷靜,避免苛責。
不要去評判責怪他們,這會讓他們自我感覺更加糟糕,促使他們再次自殘。
2、看見他的疼,理解他的痛。
給孩子高質量的需求回應以及充滿愛意的凝視,這種 “鏡映”可以讓孩子確認自己的存在。比如,在生活中,你關心他的生活和學習,傾聽理解他的想法和觀點。
3、正視問題,調節情緒。
敢于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開端。你要鼓勵孩子學會合理調節情緒。
可以讓孩子通過傾訴的方式發泄出來。比如,寫日記、畫畫、與父母、好朋友等。
還可以通過聽音樂、運動、撕紙,練字等轉移注意力。
4、尋求專業機構的治療。
自殘行為可能與過往創傷、依戀問題、情感忽視、抑郁癥、邊緣人格障礙等有關。當孩子自殘行為到達不能自控程度時,尋找合適的治療師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但是,如果你的夫妻關系不和睦,家庭氛圍一團糟,養育方式仍然一如既往地忽視打壓、否定不認可,那么無論多好的治療師、無論多么昂貴的藥物,也將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最好的療愈就是:你對他的愛護和陪伴,看見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