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
這句話出自《莊子·外物》一篇,講述了一個齊國遭遇大饑荒的故事。在那個時代,由于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等原因,齊國經歷了一場長時間的饑荒,人民生活困苦,幾乎快要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名叫黔敖的人,在路旁邊看到了一個饑餓的小孩子,他決定給予他食物。盡管他知道這個小孩子可能會感激他的慷慨,但他也知道這樣做是不符合道德的,因為他并沒有直接幫助那個小孩子,而是選擇了在路旁邊等待,希望會有更多的人看到這一幕,能夠給予那個小孩子食物。
這個做法在當時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因為它沒有直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是選擇了一種“間接”的方式。但是,黔敖的行為也被認為是非常高尚的,因為他不僅關注著自己的利益,還關注著別人的利益,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幫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給予我們的能力范圍內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選擇一種“間接”的方式。同時,這個故事也表達了一種高尚的道德觀念,即關注他人的利益,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