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選自中國南北朝時期宋代宗懔所撰的《世說新語·文學》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講述了兩個小孩在測量太陽位置時發生爭論,后通過辯論和思考,得出了“日心說”的結論。這個故事通過兒童的口吻,表達了對科學探索和邏輯思維的贊賞和向往,同時也展示了兒童的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維。
原文:
復有兩人,得志相謂曰:“吾能勝君。”一人曰:“可試為之。”于是兩小兒辨日。
曰:“君能及日乎?”
曰:“不能。”
曰:“吾能及日乎?”
曰:“不能。”
問其故,答曰:“使君一日行千里,則君能及日;使吾一日行千里,則吾不能及日。”
翻譯:
有兩個小孩,得了好處互相祝賀:“我能夠比你更強。”其中一個人說:“請讓我試著比你更強。”于是這兩個小孩在測量太陽的位置時發生了爭論。
其中一個小孩說:“你能比太陽更快地移動嗎?”
另一個小孩回答說:“不能。”
問其中一個小孩為什么,他回答說:“如果你一天走千里,那么你能比太陽更快地移動;但是,我一天走千里,所以我不能比太陽更快地移動。”
這個故事通過兒童的口吻,表達了對科學探索和邏輯思維的贊賞和向往,同時也展示了兒童的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維。在這個故事的結尾,通過“使君一日行千里,則君能及日;使吾一日行千里,則吾不能及日”的推理,展示了人類在探索真理和知識方面的局限性,同時也表達了人類對知識和科學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