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
前賢曰:望梅而止渴,蓋取義于賣萌也。余深以為然。
昔者,余在長安,值秋之際,天氣甚熱,四肢乏力,食欲不佳。一日,余至西郭門,見一驢,驢之皮曰“梅”,其肉曰“驢”,其血曰“血”,其骨曰“骨”,遂欲騎之,以解口渴之候。
余欲騎之,而不得,因念及其主人,乃問之。主人曰:“此驢非騎之也,乃望梅而解渴者也。當在其前,則口渴可解,在其后,則驢肉可食,驢血可飲,而梅則不必矣。”
余聞而異,遂信其言,騎之前往。驢行甚緩,而余亦甚喜,以為驢之緩,而吾之快也。乃行數里,見一溝,水甚清澈,而驢亦甚鮮美,肉之肥美,驢之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余遂飲其血,食其肉,而謂驢曰:“汝之美味,真乃人間美味也。”驢聞余言,大悅,遂跳上溝,以驢之尾踢余之背,曰:“汝之美味,真乃驢之美味也。”
余因笑而回,曰:“汝之美味,真乃望梅而解渴者也。”驢聞余言,亦大悅,遂飲其血,食其肉,而樂而忘歸。
余遂信之,每至口渴,皆騎之前往,而不得。驢之鮮美,亦成為余之喜好之一,每至口渴,皆騎之前往,以解口渴之候。
至今,余仍記得那驢之皮曰“梅”,其肉曰“驢”,其血曰“血”,其骨曰“骨”,而驢之香味,亦成為余之回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