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鹿籬》原文賞析
《鹿棚》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詩。全詩語言清新自然,運用了動靜對比、整體與局部的對比手法,將禪意滲透在自然景物的生動描寫中,營造出一種靜謐深邃的境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維《鹿棚》原版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柴
唐朝 王維
空山之中不見一人,卻能聽見人說話的聲音。
反射的光芒進入深林,再次照耀在青苔上。
翻譯
寂靜的山谷中不見一個人影,只聽見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子灑進深林,照耀在青苔上,景象宜人。
筆記
(1)魯柴(zhài):“柴”與“寨”同音,意為籬笆。這是一個地名。
(2)不過:只。聽:聽到。
(3)回光:夕陽西下時反射的光輝。古代“景”與“影”同義。
(4)照:照耀。
原文欣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黃昏時分鹿寨附近空山深林的靜謐景象。這首詩的妙處在于以靜與動、以整體與局部對比,清新自然,毫無做作之感。詩中先寫空山、人聲寂靜,然后轉入人聲,空谷之聲更顯空曠;人聲之后,空曠感更顯空曠。最后描寫了落日的倒影,進一步引發了黑暗的感受。
一般說來,寫山川,離不開具體的景物,如描寫怪石嶙峋,古樹參天,或飛瀑流泉,重在描寫景物的奇異。這首詩以一個奇異的現象開篇:“空山不見人,卻聞人聲。”層層山石,看似空無一人。但有時卻能突然聽到大笑聲,但由于回聲多次反射,很難判斷人聲從何而來。人們大概都有類似的經歷,很常見。但把這種以視覺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不能不說是一種創造。從詩的表達方式來看,它新穎、標新立異;從作品接受者的角度來看,它新穎有趣,仿佛身臨其境,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活動。詩的頭兩句用直白的語言,稍加點色彩,境界立刻顯露出來。詩首的“空山”二字,指無人,同時表明詩人視野比較開闊,可以毫無阻礙地看到一切;若身處一片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就不復有“空山”的意象了。從這兩個字中,我們也能一窺山中景色的特點。對聯中的“聲”字與“空山”相呼應:只有沒有太多的阻礙,聲音才能在山谷中來回回蕩,才可以說“人聲喧嘩”。所以,周圍的景色一定要稀疏。前兩句描寫清靜,聲音傳神;后兩句描寫深邃,用光來敷色。山中的景色會隨著早晚的黑暗而變化,風雨也隨著時間而變化。這首詩選擇傍晚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此時,落日的余暉重新照進樹林深處,有一部分光線落在苔蘚上。天色即將暗下來,各種景致斑駁,明暗對比強烈。近處,密樹在地面上的影子逐漸拉長;樹林深處,因為黑暗而顯得很深邃。這種景致的最佳時節是夏末初秋,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而不是陰雨連綿的天氣。詩中第一個視角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量森林的深度。這首詩用看不見的、想象中的“無限”和“神秘”來描述深度感。而深度感在夏末初秋的落日中最為深邃。第二個視角是苔蘚。這景致就在眼前,看得見它的形狀,辨得清它的顏色。苔蘚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它的生長,是茂密的樹木遮擋陽光的結果,而此時,卻是夕陽西下,這兩種視角相互結合,相互輝映,使得詩意既虛又實。
本首詩營造出一種深邃明亮的象征境界,表現出作者在深思過程中頓悟的境界。詩中雖有禪意,但并不訴諸說理,而是充分滲透在對自然景物的生動描寫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音樂家。這??首詩體現了詩、畫、樂的結合,用音樂家對聲音的感知、畫家對光線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描繪出空谷中人聲對話、斜光倒映的那一刻獨特的靜謐與安寧,令人深思。
背景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麓輞川購置別墅,鹿欄是輞川名勝之一,輞川共有20處名勝,王維與好友裴迪分別對各處名勝寫詩,編成《輞川集》,共20首,《鹿欄》為其中第五首。
后期影響
據北宋詩人秦觀自傳《寫忘川圖后》載,他在汝南為官時,久病不愈,見友人帶來的王維《忘川集》卷軸,畫有鹿籬之景,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讀到王維《鹿籬》等詩,久病不治而愈,可見王維美人魅力非凡。
關于作者
王維是唐代詩人,字摩羯,本姓齊(今屬山西),后因父親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故為河東人。開元進士,官至尚書。安祿山之亂攻下長安時任尚書,平定后被貶為太子中云,后任尚書右丞,故又稱王右丞。晚年隱居藍田忘川,過著仕隱逸逸的生活。其詩與孟浩然齊名,人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以山水詩為主,通過對田園山水的描寫,宣揚隱逸生活和佛家禪意;他刻畫物體細致,描寫生動,有獨到的成就,還精通音樂、書法、繪畫,著有《王有成集》。
傳
王維(701—761年),又號摩羯、摩羯居士,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運城市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進士,任音樂部侍郎。因伶人舞黃獅,被貶為冀州司倉武官。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即位,升任右拾遺,次年轉任監察御史。后奉命出邊,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判官。之后隱居。安史之亂中被捕,被迫假任,戰亂平息后下獄。
他的才華自幼便顯露出來,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禪師,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家庭。據他的《募捐建寺請愿書》記載:“先母博陵郡夫人崔氏,隨大昭禪師學道三十余年。”《王有成注集》卷二十五中有《大見福寺道光大師塔銘》一文,記述了詩人與同時代名僧道光的關系,說:“受其指導十年。”可見,王維確實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晚年過著僧人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他久齋,不著衣服,頂禮受教,想以微塵量虛空,而無所住,只記得舍利所在之處。”蔡,他日食僧數十人,以講玄機為樂。室內除了茶壺、藥臼、經案、繩床外,再無其他。退朝后,他焚香獨坐,誦經念佛。”此時的王維,猶如和尚一般。
王維和比他小一歲的弟弟金氏,從小都很聰明。他十五歲那年,就到京城趕考。由于能寫好詩,又精于書畫,又有音樂天賦,年輕的王維立刻就成了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關于他的音樂天賦,《唐史補》曾有這樣的故事:從前,有一人得了一幅奏樂圖,卻不知道這幅圖的題目是什么。王維看見后回答說:“此為《霓裳羽衣曲》第三折第一拍。便請樂師彈奏,果然一模一樣(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折無拍,為散曲,白居易《中敘伯氣出如拍》一句亦可說明此點。沈括精通音樂,其言可信。王維精通音樂,正史有記載,此故事乃杜撰)。
詩歌方面,有文字記載他15歲、17歲、18歲時所作的詩歌,可見他十幾歲時已是名噪一時的詩人,這在詩人中實屬罕見。當時在世襲貴族社會,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人才自然會受到高度重視。因此,他21歲便考中了科舉。
入仕之后,王維利用官場空余時間,在京城南藍天山腳下修建了一處別墅,修身養性。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場地十分寬敞,周圍有山、有湖、有林、有谷,幾座亭臺樓閣散布其間。王維此時與親朋好友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
一直過著安逸生活的王維,晚年卻陷入了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波。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戰亂中,他被起義軍俘虜,被迫做了假官。戰亂平息后,問題愈演愈烈,他被交由吏部尚書審問。按律法,他投奔起義軍是應該被處死的,但幸好他在亂世中寫了一首思念皇帝的詩,而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隨皇帝逃走)為弟弟求情,以保全自己的官職。王維幸免于難,只被貶官,后來又升任尚書右丞。
王維早年有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立下大功。后來因政局動蕩,他漸漸消沉,成了一名素食者。四十多歲時,他特地在長安東南藍田縣輞川修建別墅,在終南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仙居贈裴秀才弟》一詩,是他隱居生活的一章。主要內容是“抒志”,寫詩人想遠離塵囂,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景物,沒有刻意布置,而是自然清新,仿佛隨手拾起,遠景不言而喻,很像陶淵明的遺風。王維在詩歌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是邊塞詩、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都有佳作流傳后世。
繪畫成就
王維不僅文學才華出眾,而且繪畫造詣精湛,擅長音樂。他深厚的藝術修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長期在山林中生活的經歷,使他對大自然的美有著敏銳、獨特、細致的感受。因此,他筆下的山水尤為富有韻味,而且常常用稍加夸張的手法,表現出一種深遠的意境,令人耐人尋味。他的詩寫景如畫,色彩生動秀麗,動靜結合,尤其善于細致入微地表現大自然中的光、色、聲的變化。如“亂巖聲喧,深松色靜”(《清溪》)、“泉聲扼危巖,日冷翠松”(《過香積寺》),以及《鳥鳴溪畔》《鹿柴》《木蘭柴》等詩,都是描寫事物細節的作品。王維《九月初九憶山東兄弟》詩的插圖,選自清光緒刻《名畫稿》。他還著有畫論著作《山水論》《山水秘笈》。
【王維《鹿籬》評析】相關文章:
鹿柴王煒原文及賞析05-19
王維《鹿籬》原文及賞析03-10
王維《鹿籬》賞析09-19
王維鹿籬圖賞析09-16
王維《鹿籬》賞析09-17
《鹿籬笆》王偉原文及譯文09-13
王維《魯柴》原文及譯文04-12
王維古詩《鹿籬》賞析09-14
王維《鹿籬》譯介與賞析09-21
《鹿籬》王維唐詩注釋譯文賞析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