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史學家,他兒時“砸缸救友”的機智故事人盡皆知,然而,卻很少有人知曉他勤學惜時的讀書故事。
司馬光在童年時就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的父親是個讀書人,從小就對他進行讀書啟蒙,這為司馬光的讀書種子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司馬光六歲時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他對《左氏春秋》鐘愛有加,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一個人聲調抑揚地吟詠。為了背誦書中的文章,他夜以繼日地讀書,晚上有時困得不行,就用一段圓木頭當作“警枕”,躺床上休息一會,每當睡夢中翻身,枕頭滾到一邊,腦袋碰上床板,他就會自然清醒,繼續挑燈夜讀。憑借這種勤奮,他七歲時,便能流暢地背誦《左氏春秋》。
司馬光讀書不僅勤奮,還非常專一。在他后來的讀書堂中,僅文史類藏書就有一萬余本,但他從不因書多而草草瀏覽。與當時很多學者隨意讀書的習慣不同,司馬光忠于自己的讀書習慣,只要讀一本書,就會從第一卷一直讀到末卷,并拿筆認真校正書中錯誤,只要一本書還未讀完,書案就不會擺上其它書。后來,為了能更加潛心地讀書,他重新整理書房,除了陳列滿滿的書籍外,只留下了一張書案和一把椅子。
讀書點亮了司馬光的人生。憑借多年的讀書積累,司馬光20歲時參加會試,一舉高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在此期間,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大量讀書,并寫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章,學識也日漸深厚淵博,最終編成了流傳千古的《資治通鑒》。
前人在讀書上為我們做出了榜樣,面對浩瀚書海的我們,更應勤讀不怠,讓人生因讀書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