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小陶虹曾在節目《@所有人》上,分享了一段她吼女兒的經歷:
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忍不住沖女兒吼:“你怎么回事啊?”
吼完后,她看見女兒一哆嗦,當場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甚至連哭都忘了。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后,瞬間意識到自己錯了。
小陶虹說:
“我覺得自己錯了,因為我看到了她的恐懼,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那這個世界還有誰能包容她。”
做一個不批評孩子的父母基本上不可能,那么如何才能夠在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時,拿捏好批評孩子的分寸。
既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又沒有傷害孩子。人民日報總結了16個批評孩子的小技巧。
家長們可以大膽地借鑒,熟練地掌握。
1.先聽聽孩子的解釋
當孩子犯錯后,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給他一個申訴的機會,也讓自己的批評更有針對性。
很多父母在孩子想要申辯和解釋的時候,通常會更加的生氣,認為孩子是在狡辯,壓根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說“你給我閉嘴”,漸漸地就會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而他們背負的委屈也會越來越多。
時間久了,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應該盡可能地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孩子才會心甘情愿地接受大人的教育。
避免無端地誤解孩子,給孩子造成傷害。
才能讓父母對于孩子的錯誤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和評價,也有利于父母采取更加有效的批評手段。
2.讓孩子學會換個立場
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系時,問問孩子“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么
讓孩子也感受一下由他們帶來的傷害,如果放在孩子自己的身上,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同時積極地引導孩子主動承擔錯誤所帶來的后果,讓他們更有擔當,從而改變喜歡狡辯的錯誤習慣。
3.父母也要自我批評
在批評孩子之前,先來一番自我批評,拉近和孩子的心理距離,培養孩子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
告訴孩子自己之前也曾經犯過同樣的錯誤,通過這種相似經歷的描述,可以拉進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增強孩子對說服教育的信任度。
4.批評孩子注意場合
家長批評孩子最好單獨進行不應該在公開場合,比如公共場所、當著孩子同學或朋友的面、當著眾多親朋的面。
因為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強,在這些場合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感覺很沒面子,自信心也受到打擊,甚至會讓孩子對父母心懷不滿產生逆反,影響親子之間的感情。
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意識也就越淡薄。”
5.批評時別翻舊賬
本來是一個很小的錯誤,偏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這樣的批評只會讓孩子對你抵抗,甚至不承認錯誤。
父母總喜歡翻閱舊賬,他們認為這種翻舊賬的行為是不斷地激勵和鼓勵孩子,但對于孩子而言,卻是一種天大的否定與打擊。
長期的翻舊賬會使孩子越來越懷疑自己,否定自己,進而放棄自己。
沒有得到認同感的孩子很容易自我放縱,最終他們會很難再回到正常的軌道。
6.批評時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只評價事實,不分析動機,剝掉孩子最后一絲遮羞布,給他強加罪名,無異于火上澆油。
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孩子會反駁家長,從而引起更大的親子矛盾。
也會讓孩子覺得不管自己做得多好,父母只記得我的壞。
7.批評時不要動手打孩子
不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反思錯誤,而是一味打罵,這種急于求成的批評,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根本不會害怕父母。
父母動手打孩子幾乎成了常事,對孩子來說“挨打”是經常的,這種行為已經無法引起孩子的“恐懼心理”。
“不就是打一下嗎?打一下舒服你就打,反正我也不聽你的,有本事你就把我打死,打不死,我下次還這樣”的心理狀態。
8.學會暗示和沉默
父母保持沉默,孩子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家長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孩子自然會很快明白家長的用意。
有些時候,沉默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只需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生氣了,然后就等著孩子自我反省就行。
這時候,孩子往往會感覺到有些特殊的感覺,他們會對這種感覺有不舒適感,所以可能會主動找到父母,承認自己的錯誤。
這有一個技巧家長可以學起來,在心理學上叫作“長目光”,就是當孩子犯錯時,我們盡可能地用眼睛注視著他,雖然剛開始他不會承認,但是當你注視久了,他的內心就會不安,感覺到內心被審視,于是作出承認反應。
9.批評要盡量簡短
盡量使用最簡煉的語言、花費最短的時間來完成。受批評的感覺總是不舒服的,誰都希望這種感受盡快結束。
時間太長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害怕。
10.語音語調不能高
低于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松弛,有利于溝通。
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
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
11.想批評前可以借鑒他人
父母用他人類似的錯誤行為,暗示孩子不要犯同一個錯誤,這么做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12.給孩子一點心理安慰
孩子犯錯受批評后情緒往往低落,父母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安慰,讓孩子感到你們依然愛他
13.父母應“統一戰線
父母教育孩子時,如果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孩子所想的就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尋求庇護。
北京市特級教師、興華中學心理教師劉秀華認為:家里父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在孩子心理上會造成“雙重束縛”,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卡在其間是很難做決斷的。
如果他聽了媽媽的,他覺得對不起爸爸,聽了爸爸的,又覺得對不起媽媽,容易讓孩子變成“兩面派”。
14.別把壞情緒發泄給孩子
受到壞情緒影響時,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就不是客觀公正的,“你一天到晚…””你從來都是等著指責很可能激化矛盾。
既然批評不是為了發泄,那么父母就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冷靜起來,因為只有足夠的冷靜,才能讓自己更好地去分析孩子犯錯的主要原因,才能知道針對這些原因,應當要采取怎樣的措施去更好地幫助孩子進行改正。
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無法學會合理地控制情緒的方式。有壞情緒產生時傾向于直接的爆發,而不懂得樹立情緒,合理地釋放情緒,降低壞情緒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傷害。受到壞情緒影響的孩子也很容易使自己處于負面環境中。
15.增加身體接觸
摟著孩子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用眼睛正視孩子,能達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父母給孩子講有意義的故事,用小小的親吻、擁抱和愛撫,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評,就能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使得問題消失于無形。
孩子被批評后,父母用肢體語言給安慰,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充滿安全感,真正地反思自己的行為,你們之間的親子關系也不會因為批評而受到傷害,而且會越來越親密。
16.批評和鼓勵相結合
批評后加一點鼓勵,不僅能促使孩子盡快改正錯誤,還能引導孩子向自己擅長的方向發展。
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并付出行動,最重要的是,付出行動要讓孩子自己去執行,父母可以陪伴左右。
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改正的路,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感受到自己錯在哪里,懂得如何補救,孩子的責任感就這樣培養起來了。
只有這樣你的批評才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夠在這樣的批評聲中學習到東西。
批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必須要經歷過的事情,所以需要家長掌握更多的正確的方法。
這樣你費盡心思地批評,孩子才會聽進去,才會達到父母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