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假的到來,
公園里、小區里孩子多了起來,
但你會發現很多孩子都捧著手機,
頭也不抬地沉溺其中,
有時連旁人的呼喚都充耳不聞,
那場景就……
類似這樣↓↓↓
現在的孩子很早就開始
接觸手機、Pad等電子產品,
和大人們一樣,
他們也喜歡刷短視頻、打游戲、
使用社交軟件聊天等。
但是孩子心智不成熟,
自制力比大人差,
因此也更容易沉迷其中,
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影響學業。
有人甚至說,
想毀掉一個孩子,
只要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
此話雖然極端了一些,
但這種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
很多家長對此憂心忡忡,
卻又束手無策。
近日,相關話題登上了微博熱門話題榜三,
足可見這種現象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根據社科院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
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生活學習,
我國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
顯著高于我國總體互聯網普及率(64.5%)。
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
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78%,
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
城鄉之間未成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幾乎無差別。
網絡文化產品豐富多彩,
未成年人本身自制力和專注度又十分有限,
加上短視頻和網絡文章的碎片化傳播,
致使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現象十分普遍。
有的孩子借上網課、做作業之名欺騙家長,
個別孩子還會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
為一些App充值或者打賞網絡主播。
面對一些App的防沉迷措施,
一些孩子會動用“聰明腦筋”,
注冊多個賬號切換登錄來避開。
而很多家長缺乏防沉迷意識和手段,
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被“網”住。
那么,這個問題真的無解嗎?
首先,孩子的問題關鍵還是在家長,
很多家長因為忙于工作及家務,
或者單純就是想偷懶,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只要孩子一哭鬧就扔給他一個手機,
孩子立馬老老實實安靜下來,
長此以往,孩子怎么可能不沉迷呢?
犀利的網友們早就看透了這一切
↓↓↓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責無旁貸的,
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也是手機無法取代的,
如果家長自身都不能以身作則,
又如何要求未成年的孩子自律呢?
人人都需要娛樂,
只不過我們更需要的是健康的娛樂。
比如家長們可以率先放下手機,
帶著孩子出去親近親近大自然,
逛逛公園,做做戶外運動,
即使在家里,也可以培養些健康的愛好,
比如寫寫畫畫、做做手工、玩玩樂器等,
哪怕只是陪孩子聊聊天、讀讀書,
多多營造美好的親子共處時光,
不僅會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娛樂方式,
也會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這些都將成為孩子成年后腦海中的美好回憶。
另外,我們也強烈呼吁,
政府、互聯網企業、學校也應多方合力,
形成聯動的健康上網機制,
例如通過制度建設倒逼企業完善防沉迷機制,
利用技術手段完善線上教育平臺等,
降低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風險。
總之,堵不如疏,
一味妖魔化網絡和手機是于事無補的,
只有給未成年人提供
更健康的娛樂方式和網絡環境,
幫助他們強化自律意識和防沉迷意識,
讓他們在現實中感受到更多的意義和價值,
才能真正解決這一互聯網時代的難題。
辛丑年 六月初二
2021-07-11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