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7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沉迷手機和孩子們劃上等號,但是,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普及,那些曾指責孩子“上癮”的父母輩自己卻成了“手機控”。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家里的“網癮中年”“網癮老年”發起了愁。為什么老年人會沉迷于手機?沉迷手機會對中老年人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
家住西安的李阿姨今年50多歲,智能手機為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表示,平時只要沒事就會刷刷手機,手機已經成為了生活必需品。
李阿姨:一天大概要用七八個小時,睡眠很不好,夜間三四點才能睡著。
記者:睡不著的時候做什么?
李阿姨:就看手機,看看小說。
和李阿姨一樣,家住浙江長興的嚴春花今年51歲,一大早她就來到眼科醫院做檢查。經過檢測,醫生診斷出嚴春花得了干眼癥。
據醫生診斷,這與嚴春花過度使用手機的不良習慣有關系。原來,退休在家,嚴春花平時除了帶孫子,空閑時,手機就成了她消遣的主要娛樂方式,而且經常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以前一有空就玩手機,感覺不玩手機很無聊。現在后悔已經無法挽救了,已經沒辦法了,只能聽醫生的話治療了。”嚴春花說。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中醫院眼科主任王道斌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睛晶狀體的調節能力逐年下降,長時間面對電子產品不休息,會進一步加重眼部疲勞,除了干眼癥,青光眼、眼中風等眼部疾病也容易高發。“中老年人看手機時間長了會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視疲勞所帶來的頭昏腦漲及整個人的不適,二是局部眼睛的干澀癥狀,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干眼癥。”
除了毀眼睛以外,心理學專家表示,老年人退出社會職場后閑暇時間增多,孤獨感更為強烈,如果長期癡迷手機,就要關注心理問題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申林凡說:“真正的心理問題的標準是,如果他持續六個月以上,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看手機看得晚上不睡覺,白天不起床,因為沒睡好食欲也不好,整個人的身體狀態都很差,這肯定要算心理問題了。”
除了影響身心健康以外,現在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住了觸網不久的老年人,看準了他們的“錢袋子”,一步一步給他們下套。我們該如何保護好剛剛觸網的銀發一族?
一些網民吐槽:母親沉迷于短視頻平臺上的直播,還常常聽從主播推薦,購買一些與品牌商品很像的山寨日用品,如“云南中藥”牙膏、“康帥傅”方便面。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不熟悉品牌又貪便宜的心理,把冒牌產品賣出了品牌產品的價格。
此外,更有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驗證碼”設圈套騙取老年人的錢財。上海某銀行工作人員張玲玲就曾經歷過這樣一個例子:“騙子說他(受害人)買了一個東西,給他退款,讓他點擊鏈接,跟老人一邊視頻、一邊語音,教他怎么操作。”
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民警劉樸表示,不法分子往往都是看準了老年人對于智能手機的操作并不熟悉,伺機騙取錢財。“正好他(受害人)這段時間也買了快遞,沒有收到,所以他覺得這件事情可信。騙子又進一步告訴他,如果要退款,就要提高他的信用積分,所以讓他從網商貸貸了5萬塊錢,貸好之后,騙子又進一步騙取了驗證碼,騙子是使用他的驗證碼操作的。”
騙子就這樣通過老人提供的驗證碼,更改了老人的銀行卡密碼,將老人的積蓄全部轉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50歲以上網民群體占比為26.3%,人數達2.6億。當前老年用戶成為各大互聯網企業爭搶的對象。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表示,一方面要保護老年人群體不被數字時代所落下;另一方面,對于老年人的\”網絡依賴癥\”應該通過正確引導,趨利避害。
“目前,互聯網上采取的這些技術措施在保護老人用手機安全方面已經有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從政府方面,一方面在出臺切實保障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的困難方面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同時在監管方面,特別是在防詐騙或者防虛假信息方面,政府還應該和企業進一步加強政策規范,使老年人不必自己過濾這些信息,而是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老年人的安全。”杜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