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
語出《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涂:同“途”。意思是半路停下來再前進,比喻事情還沒有完成就停止下來。《論語·雍也篇》:“中道而廢”一語,與此同義。
【博聞強識】
語出《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弊R:記,也作“志”。指的是見聞廣博,記憶力強。《荀子·解蔽》:“傳曰:析辭而為察,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此之謂也,為之無益于成也?!?/p>
【孤陋寡聞】
語出《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指的是學識淺陋貧乏,見聞陜隘閉塞。晉·葛洪《泡樸子·外篇·自敘》:“年十六,始讀《孝經》《論語》《詩》《易》,貧乏無以遠尋師友,孤陋寡聞,明淺思短,大義多所不通”。
【教學相長】
語出《禮記·學記》:“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指通過教授、學習,學生獲得進步,教師也得到提高,教和學相互促進。
【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磋,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瘡亩x焉,終不食而死”。嗟:招呼聲,相當于“喂”。后來用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于野”。
【特立獨行】
《禮記·儒行》:“儒有澡身浴德,……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指立身和行事不同于流俗,形容情操高尚,志趣純正,不隨波逐流。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二一·五慈觀閣記》:“古之仁人,將有為于也,必特立獨行,自行其志”。
【溫柔敦厚】
《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唐·孔穎達疏:“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对姟芬肋`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指溫和柔順,誠懇寬厚,多形容詩文的特點,后也用來形容人的氣質。宋·楊時《龜山集·二·荊州所聞》:“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p>
【先人后己】
《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則民作讓”。指先為別人著想,然后才想到自己。《三國志·許靖傳》:“自流宕以來,與群士相隨,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與九族中外同其饑寒”。
【心不在焉】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昧”。指思想不集中。唐·李翱《答韓侍郎書》:“如離婁與瞽夫偕行而同墜溝中,或以無目不見坑而墜,或以心不在行憂思之病而墜,所以墜則殊,其所以為墜則同也。天下皆離婁也,如瞽者鮮矣,則其墜者離婁也,心不在焉故也”。
【移風易俗】
《禮記·樂記》:“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指改變舊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慣。李斯《上書秦始皇》:“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
【謹言慎行】
語本《禮記·緇衣》:“(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指說話小心,行動謹慎。明·朱國楨《涌幢小品·一匕·篤行》:“(葉廣彬自誦曰)八十年來識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謹言慎行無些過,細數吾鄉有兒人?”
【美輪美奐】
語出《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倫焉,美哉奐焉’?!编嵭ⅲ盒淖I其奢也。輪,輪囷,言高大;奐,言眾多?!焙髞碛妹垒喢缞J,形容房屋高大美觀。
【溫文爾雅】
《禮記·文王世子》:“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唐·孔穎達疏:“恭敬而溫之者,謂內外有禮,貌恭心敬,而溫潤文章”?!盃栄拧保航谘耪??!妒酚洝と辶謧餍颉罚骸懊魈烊朔蛛H,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后來四字成文,形容態度溫和,舉止文雅?!读凝S志異·八·陳錫九》:“(錫九)至郡見太守,歷述家世。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文治武功】
語本《禮記·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指的是文化教育和軍事方面的業績。
【行遠自邇】
語出《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指到遠處去必須從近處起步,比喻學習、做事要由淺入深,扎扎實實,循序漸進。清·張伯行《困學錄集粹》:“學者不可不志于遠大,亦不可驟期乎遠大。蓋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也”。
【一成不變】
語本《禮記·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侀:通“型”。原指刑法一經制定,就不得隨意變更。后多用來轉指一經形成,就固定下來不再改變。白居易《太湖石記》:“豈造物者有意于其間乎?將胚渾凝結偶然而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已來,不知幾千萬年”。
【師道尊嚴】
《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原作(師嚴道尊),指老師受到崇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才能得到尊重。昊泳《鶴林集·陶永降授儒林郎制》(《四庫輯本別集拾遺》):“古之教者,師嚴而道尊,今則寬且慢矣”。后世多作〔師道尊嚴〕,指為師之道莊嚴。宋·韓淲《澗泉日記》(《四庫輯本別集拾遺》):“鄭康成事馬融,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于玄……漢之師道尊嚴如此”。
【明辨是非】
語本《禮記·曲禮上》:“失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后來用明辨是非指清楚地辨別哪是對的哪是錯的。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書簡三·與王懿敏公(嘉佑七年)》:“某竊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茍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
【瑕不掩瑜】
語本《禮記·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后來用瑕不掩瑜,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圖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