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上曾有過無數的愛國英雄人物,他們威武不屈的氣節和精忠報國的英雄事跡千古流傳,文天祥抗元就是這其中的代表。
文天祥是我國南宋末年的文官,系金科狀元出身,文天祥成為欽點的狀元之后,被授予官職,當時有一個叫董宋臣的官員見元軍步步逼近,竟建議皇帝遷都自保。文天祥深知此時遷都弊大于利,便彈劾董宋臣。當時的皇帝是宋理宗,而董宋臣是其寵臣,所以文天祥的奏章遞上去之后如石沉大海,竟得不到回音。
公元1268年,元軍集中兵力進攻襄陽,當權的賈似道卻不發兵救援,也不上奏給皇帝知道,致使襄陽被困三年,守將呂文德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開城降元。從此,南宋門戶洞開,元軍得以長驅直入,南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公元1274年,樊城破,文天祥被任命為贛州地區的知州,次年應詔勤王,自此開始舉義師抗元。同年,文天祥入衛京師,任平江府知府,這時的元軍已經盡在眼前了。文天祥辭別天子,率軍苦戰東南,當權者陳宜中等招文天祥退守余杭。次年,文天祥任臨安知府,未幾宋廷降元,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出使元營。談判期間,文天祥與元丞相伯顏發生爭論,氣急敗壞的伯顏扣留了文天祥,并欲押往大都,幸得義士相助才逃脫。脫身后的文天祥收拾殘兵,繼續在廣東一帶抗擊元軍,以圖光復。不久,文天祥被俘,被押送到大都,最終不屈而死。文天祥雖死,但他英勇抗元的故事卻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
岳飛和文天祥同是南宋著名的英雄人物,他們一個是武將出身,懷直搗黃龍之志,率領岳家軍抗擊金兵,為南宋初年“中興四將”之一;一個是狀元及第,被敵人俘獲后至死不降,被后世列為“宋末三杰”之首。岳飛和文天祥同是宋朝的愛國英雄,因此常常被人們相提并論。事實上,二人確實有不少共同之處。
首先,岳飛和文天祥都是宋朝著名的愛國英雄。岳飛生于北宋末年,正值金兵入侵之際,國家生死存亡之秋。岳飛是主戰派,多次率領岳家軍大戰金兀術,收復了北方不少失地。金兵中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說法。而文天祥出生于南宋末年,是宋理宗時期的狀元,此時的南宋風雨飄搖,文天祥舉義師勤王,力圖扶大廈于將傾,時人曰:“南人無如文天祥者?!?/p>
其次,岳飛和文天祥二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氣節。岳飛曾說過即“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死”,可謂文武官員為官的準則。同時,岳飛治軍甚嚴,大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因此岳家軍深受百姓愛戴。文天祥兵敗被俘后,多次拒絕敵人的勸降,并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擔心照汗青”明志,元帝忽必烈贊之為“真男子”。
再次,岳飛和文天祥的都是被處死的。岳飛孤軍北上,雖然收復了不少失地,但是卻未能體察“圣意”,最后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被害于“風波亭”。文天祥率軍與元軍作戰,后被俘,因不愿投降而被殺。二人皆死于非命,不同的是一個被“自己人”害死,另一個被“敵人”殺掉。
岳飛和文天祥去世幾百年了,近年同時陷入了“民族英雄”之爭,且不論岳飛和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二人的氣節和品格還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