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福建跟朋友聊天,偶然聽到身邊的老師說起一句成語:"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很有感觸。
恰好去年同學來廣州時,也提及這句看似古老而又久遠的成語。
要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偶然碰到類似的金句,不值一提,但身邊經常有人能信口道來,頓時覺得自己的朋友圈還真有點超凡脫俗的味道。
仔細考證這個成語的來歷,原來還真是經典。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孔子家語》:
孔子適齊,中路聞哭者之聲,其音甚哀。孔子謂其仆曰:“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喪者之哀也。驅而前!”
少進,見有異人焉,擁鐮帶索,哭者不衰。
孔子下車,追而問曰:“子何人也?”
對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喪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聞乎?愿子告吾,無隱也?!?/span>
丘吾子曰:“吾少時好學,周徧天下,后還喪吾親,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彼焱端?。
孔子曰:“小子識之!斯足為戒矣?!?/span>
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孔子家語》一書是孔子門人所撰,差不多跟《論語》同時代了。
另外一個出處是《韓詩外傳》,記載的故事有點類似: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敝痢t皋魚也。被褐擁鎌,哭于道傍??鬃颖佘嚺c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后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绷㈤露?。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庇谑情T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韓詩外傳》是漢代韓嬰所作的一部傳記,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范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而成。
第一段文字,翻譯出來是這樣的:
孔子跟弟子出行,路途中,聽見有人哭泣,而且十分悲傷,于是孔子就給弟子說:快、快、前面有圣人。
走近一看,是皋魚穿著粗布衣服拿著鐮刀,在道路旁哭泣,孔子就下車詢問:先生家中有什么喪事?哭得如此傷心?
皋魚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四處游蕩,沒有照顧好家人,過失一;自視清高,目中無人,不愿給國主效力,過失二;跟朋友交情深厚,卻早早斷了聯系,過失三。樹想停止擺動,但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孝敬老人,卻已不再!過去無法追回的是時光,逝去相見見不到的是親人,我有如此多的悔恨,今后還如何在世間立足啊!于是,皋魚說完就投水而死。
孔子聽后對弟子們說:“你們一定要記住啊,要引以為戒啊。“”于是弟子紛紛回家贍養父母。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這個丘吾子(或者皋魚)是孔圣人眼里的圣人,但這個圣人一輩子卻犯下很多錯,而圣人也不認為自己是圣人,相反,圣人覺得自己是個罪人,應該從人世間消失。
再想想《左傳》里面的一句話: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span>
所以,我們對他人要寬容,對自己也要寬容。
當今社會,科技已經高度發達,但極端宗教、極端民族主義者依然盛行,已經成了社會進步最大的障礙,他們最缺少的就是寬容,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有錯,反而認定那些跟自己不一樣的人都應該從人世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