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廂記》,一般人大都會想到王實甫。
現代的人能夠記得他,完全是他創作的元代戲曲。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一部《西廂記》。
【西廂記】
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該劇在元明清時代就受到熱烈追捧,歷代文人墨客對此尤為青睞,現傳明清刻本不下百種,譽為古典劇作之冠。
在中國國內,《西廂記》不僅在戲曲的舞臺上幾百年來大放光彩,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至今,在跨度88年間的歷史之中,差不多被7次改編成影視劇作,影響了現代的4到5代人(還不算元明清)。
(1)1927年,由侯曜執導,古代藝術形象張生和崔鶯鶯,他們第一次出現在熒屏上;
(2)1940年,由張石川導演、范煙橋編劇,著名演員周璇主演了另一版本的《西廂記》;
(3)1961年,香港趙一山導演,拍攝出了越劇戲曲片《西廂記》;
(4)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出品電影《西廂記》,岳楓導演,凌波、李菁、方盈主演;
(5)1994年,馬加奇導演,執導6集劇集版《西廂記》;
(6)2006年,蘇舟導演執導3集電視劇《西廂記》;
(7)2013年,路奇導演執導了30集電視劇《西廂記》。
【路奇導演執導電視劇《西廂記》】
可以看出,現代的中國人是非常喜歡《西廂記》了。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現代世人記憶之中算是扎了根的。
這位王實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
元朝的年代是1206-1368年,王實甫生卒約1260-1336年,屬于地道元代人。
【王實甫雕塑】
那么,問題來了:王實甫的《西廂記》,是不是他獨創的呢?
簡單的回答:是,也不是!
是,說的是他寫的那一部是他創作的;不是,說的西廂記不只他寫了。
那么說來,在歷史上,還有什么人寫過《西廂記》么?
簡單的回答:是的!
這部書在歷史上還被稱:董解元西廂記。
有人干脆就稱《董西廂》!
這是啥情況呢?
這部《西廂記》的作者,他姓董,但名字并不叫“解元”。按照金元時期的習慣,“解元”是當時人對讀書人的一個普遍的敬稱,就像現代人稱某位看上去有文化的人稱一聲某老師一樣的意思,當然也像清末稱某位讀書人某秀才的意思一樣。
那他叫什么名字呢?
近人盧前《飲虹曲題跋》引《玉茗堂鈔本董西廂》清代柳村居士跋說:“董解元,名朗”。
是不是叫“董朗”,似乎沒有得到學術界更多人認可。
雖然董解元的名字不詳,生平事跡不詳,只是說他可能在金朝做過官(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說他“仕于金”,清代毛奇齡《西河詞話》稱他是“金章宗學士”)。后世研究者從作品《董西廂》研究出他的性情特征:“為人狂放不羈,蔑視禮教”;說他“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熟悉唐代傳奇、宋代詞和民間諸宮調。平日在狂歌醉舞之余,‘詩魔多,愛選(撰)多情曲’”。于是,推測董解元是做過金朝官員,后來落魄江湖的。
這一部《董西廂》,跟王實甫的《西廂記》一樣,在內容上也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在思想和主題上,同樣是歌頌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進行的斗爭,同樣蘊含著強烈的反封建意識。在藝術上,董解元成功地塑造了有著復雜聯系而又互相對立的劇中的兩個方面的人物形象,對他們從外貌到內心都作了刻畫。從作者主觀上具有明顯的傾向性。這兩組對立人物,正面人物是勇于追求愛情的張生、溫柔美麗但不屈從于命運的鶯鶯,還有紅娘、法聰、白馬將軍等,反面人物是崔夫人、鄭衙內、孫飛虎等等。
這一部西廂記文本,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出版過,后來有過多次重印。
【董解元西廂記】
書名:董解元西廂記
校注:凌景埏
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版年::1962年1月版 1986年1月第四次印刷
頁數::170頁
定價::1.2元(當時的書籍真便宜,才1元2角)
裝幀: 平裝 豎排本
統一書號: 10019-1651
王實甫是地道的元朝人。在元朝之前,中國的歷史是:
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
遼(907-1125)
金(1115-1234)
之后,才是元朝(1206-1368)的接續。
這一位董解元(可能叫董朗),大約是生存在宋、遼、金時代,在元朝之前。
【古人董解元剪影】
雖然生卒年月不清楚,但知道他是一名金人,至少是在金朝中做過官。
還有一點是確切的,他早于王實甫,這從他創作的西廂記可以證明。
這么說來,王實甫應該算是抄襲了董解元?
故事相同,人物相同,情節相近,按照某些糊涂腦袋,肯定算是抄襲了?!
雖然如此,歷史上并沒有人認為王實甫抄襲了董解元。
歷史故事、歷史文章,是可以反復使用同一個歷史題材而不構成所謂“侵權”!
在董解元之前,大約是在宋代,就已經有了更早的西廂記戲曲。
【西廂記戲曲】
那么,在宋之前的唐代,有沒有西廂記呢?
或者說,換個問法:西廂記的故事,從哪個朝代開始流傳的?
簡單回答兩個字:唐代。
自從唐朝的一名詩人,最早講述了張生和鶯鶯故事,古代文人墨客就愛死了這個故事!
這名講故事的唐朝詩人就是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府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
在唐朝的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秋天的一天,元稹的友人李紳(字公垂),寄宿在靖安里第,元稹與其夜談,講了一個傳奇故事,讓李紳暗暗稱奇,“遂為《鶯鶯歌》以傳之。”元稹將這個故事編撰了個篇目名《傳奇》,載于《異聞集》。后收入《太平廣記》488卷,收錄時改作《鶯鶯傳》;又因傳中有賦《會真詩》的內容,俗亦稱《會真記》。篇末記載了此文的來龍去脈。
【鶯鶯傳】
這一篇《鶯鶯傳》成為了唐代傳奇小說,由元稹編撰。
內容講述的是貧寒書生張生對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悲劇故事。
故事最基本元素有了,相當于投入中國文化土壤之中種子,后世等待它的成長……
唐之后是五代十國(907-923年)。
接下來的歷史就是宋、遼、金,然后是元代。
《西廂記》從唐代起源于傳奇,到后來發展為戲曲、傳奇戲曲,其過程是:
0、元稹《鶯鶯傳》(唐代傳奇小說)
1、《張珙西廂記》。宋元南戲中,已有《張珙西廂記》(張珙是張生最早名字)
2、《董西廂》。董解元(金)《西廂記諸宮調》(簡稱《董西廂》)
3、《北西廂》、《西廂記》。王實甫(元)《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通稱《北西廂》、《西廂記》)
4、傳奇戲曲《西廂記》(一部)。李景云(明代前期,一說系元代人)作傳奇戲曲《崔鶯鶯西廂記》。
5、傳奇戲曲《西廂記》(二部)。最晚在明嘉靖初年,海鹽人崔時佩將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改編為傳奇。明代另一位作《西廂記》傳奇的陸采認為,李氏此作“取實甫之語,翻為南曲,而措詞命意之妙幾失之矣”,且“悉以己意自創,不襲北劇一語”。(《陸天池西廂記序》)
6、《南西廂》、《西廂記》。李日華(明),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改編成南曲《西廂記》,成為長達38折的大型劇作《西廂記》,明朝嘉靖時已行于世。《南西廂》的出現,使膾炙人口的西廂故事仍能長期活躍于昆劇舞臺,崔時佩、李日華的主要功績在于此。后世曲壇流傳的《南西廂》,多為李本而非陸本。
【昆曲西廂記劇照】
《西廂記》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西廂記》在清代以后以昆曲、京劇等各種地方戲的形式長期演出,對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到了近現代,這樣的影響繼續保持和擴大。我們不僅自己喜歡,還讓它走向了世界,《西廂記》因為具有濃烈的反封建禮教色彩,所以近現代的國外社會也很愿意接受,長期受到廣泛的追捧,《西廂記》已經被翻譯成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影響遍及全球。
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懸疑大師/文(原創)